题松溪图

独骑瘦马走赤日,忽对画图双眼明。
想见高人茅屋底,石床卧听松风声。
秋风渐高霜露白,松根茯苓已堪食。
郁纡迟暮祗自怜,卷图还客三叹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烈日下独行,突然看到一幅《松溪图》时的感受。全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画境,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开头两句写实:烈日下骑着瘦马赶路的疲惫旅人,突然被一幅画点亮了眼睛。这里的"双眼明"既是画面清幽带来的视觉冲击,也暗示精神上的顿悟。

中间四句转入想象:画中的茅屋高人悠闲地躺在石床上听松涛,秋天霜露降临时还能挖松树下的茯苓(一种珍贵药材)食用。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远离尘嚣、自给自足的理想生活图景。

最后两句回到现实:年岁已高却仍困在仕途奔波中("郁纡迟暮"),只能对着画卷叹息。三个"叹息"层层递进,既有对画中生活的羡慕,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全诗巧妙运用"烈日"与"松风"、"奔波"与"卧听"的对比,通过一幅画串联起现实与理想,在短短八句中完成了从视觉震撼到心灵共鸣的完整情感体验。普通人读来,既能感受到山水画的美,也能体会到每个现代人都可能经历的"想逃离现实"的瞬间。

黄溍

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