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寄同乡诸友

昔与六七友,颉颃丽江乡。
上溯濂与洛,下俯班与扬。
齐声逞逸翮,万里云中翔。
都俞冀稷契,熙皞窥虞唐。
未重闾里选,誓作邦家光。
荣名各忝窃,进退齐轩昂。
周子最英特,雄剑白有芒。
春秋六经学,明月抱文章。
上下数千载,历历陈兴亡。
刘君事高节,友谊金玉相。
轻财好结客,慷慨非猖狂。
落落遂寡合,悲风激清霜。
于中独步者,江夏真无双。
总角贯经史,下笔殊辉煌。
错落灿星斗,翻腾倒湖江。
典章夙所习,不愧琼与香。
风波荡萍梗,各在天一方。
十年屡屈指,会晤不可常。
死生遂契阔,悲痛切中肠。
缅怀鬻熊后,喧嘲孤凤凰。
饮啄既孔时,𡄸𡄸出扶桑。
安定得吾弟,接翅迎朝阳。
我行忽万里,飘飘在河湟。
严亲且百岁,慈母事未襄。
仰天指日哭,泪若东海洋。
鸡鸣引霜角,羞逐奴辈行。
积雪照夜白,羁孤转凄凉。
侏𠌯迩羌羯,被服马与羊。
平波漉如赪,鸟鼠凌苍苍。
人掘得鼠者,此鸟悲傍徨。
神哉斯怪异,稽首夏禹王。
禹功遍安丰,此土功最详。
我欲事著述,有笔长如扛。
鬼神或呵护,金石犹铿锵。
秋成买宝笈,持以献吾皇。

现代解析

这首《西行寄同乡诸友》是一位离乡游子写给老家朋友们的深情告白,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对友情的珍视,以及漂泊在外的孤独与抱负。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青春回忆(开头到“进退齐轩昂”)
- 诗人回忆年轻时和六七位好友在家乡(丽江乡)的意气风发。他们一起读书论道,研究古代圣贤(濂溪先生、洛阳程氏)和文豪(班固、扬雄),互相激励,立志要像古代贤臣(稷、契)一样建功立业,让国家重现尧舜时代的盛世。
- 这段描写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展现了年轻人特有的豪情壮志。

2. 怀念挚友(“周子最英特”到“江夏真无双”)
- 诗人逐一回忆几位好友的特长:
- 周子:学问渊博,精通《春秋》等经典,文章如明月般皎洁,对历史兴衰有独到见解。
- 刘君:重义轻财,性格豪爽但不狂妄,虽然朋友不多,但品格如霜风般高洁。
- 江夏某君(未点名):从小熟读经史,文采飞扬,才华横溢,堪称“真无双”。
- 这些描写生动具体,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一群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互相切磋的场景。

3. 漂泊之苦(“风波荡萍梗”到“羁孤转凄凉”)
- 十年过去,朋友们天各一方,有的甚至已经去世。诗人独自漂泊到西北(河湟地区),父母年迈却无法尽孝,内心充满愧疚和悲痛。
- 他描述西北的荒凉景象:异族(羌、羯)穿着羊皮马裘,红色的河水(漉如赪),鸟鼠山的苍茫,以及当地关于鸟鼠的怪异传说(可能暗喻自己的孤独)。
- 这段感情真挚,画面感强,游子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4. 自我激励(“我欲事著述”到结尾)
- 尽管处境艰难,诗人并未消沉。他提到大禹曾在此治水,自己也要像大禹一样有所作为。他决心用笔(著述)来报效国家,甚至想象自己的作品能像金石一样流传后世。
- 最后两句提到秋天要买珍贵的书籍(宝笈)献给皇帝,表达了他对功名的渴望和对朝廷的忠诚。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真情实感: 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只有对友情、理想、现实的真实记录。
- 对比强烈: 青春的热血与现实的苍凉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感染力。
- 细节生动: 如“轻财好结客”“错落灿星斗”等描写,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总结: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成长故事。诗人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饱经风霜的游子,不变的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理想的坚持。即使身处逆境,他依然相信文字的力量,渴望用才华改变命运。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解缙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务。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