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山(录十二。)林多暇瞌睡之馀偶成偈语自娱纸墨少便不欲记之云衲禅人请书盖欲知我山中趣向于是静思随意走笔不觉盈帙故掩而归之复嘱慎勿以此为歌咏之助当须参意则有激焉 其五

破屋萧萧枕石台,柴门白日为谁开?
名场成队挨身入,古路无人跨脚来。
深夜雪寒惟火伴,五更霜冷有猿哀。
袈裟零落难缝补,收卷云霞自剪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僧人清贫却自在的生活,通过生动的画面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淡漠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前两句用"破屋""柴门"勾勒出简陋的居住环境,反问句"柴门白日为谁开"暗示这里少有访客。三四句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世俗中人挤破头追逐名利("名场成队挨身入"),一边是通往禅境的古道上空无一人("古路无人跨脚来")。

五六句用"雪寒""霜冷"的冬夜景象,突出山居的清苦,但"火伴""猿哀"又赋予这种生活以温度与诗意。最后两句最妙:僧人袈裟破旧却不去缝补,而是用云霞来"剪裁"新衣,这个超现实的想象既表现了物质匮乏,更展现了精神世界的富足——整座山的云霞都是他的衣料。

全诗通过衣食住行的日常细节,把清贫的山居生活写得充满诗意,传递出"物质越简单,精神越自由"的禅意。那些挤破头追名逐利的人,反而错过了随手可采的云霞之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