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

轩皇曾把浮丘袂,驻跸兹山遂得名。
迤逦乍登随步胜,巍峨一上觉身轻。
煙云日变百千态,猿鹤时闻三两声。
截断杳冥秋势隔,数州各自见阴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黄山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画面和真切的体验展现了黄山的壮美与神奇。

开头两句借用黄帝与浮丘公的传说,点明黄山得名的由来,为这座山增添了神话色彩。接着,诗人用"迤逦乍登"和"巍峨一上"两组对比鲜明的词语,生动再现了登山时山路蜿蜒、山峰高耸的景象,特别是"觉身轻"三字,巧妙传达出登高时那种身心舒畅的奇妙感受。

中间四句是诗中最精彩的部分。诗人抓住黄山最具特色的云海和生态进行描写:云雾瞬息万变,展现出千百种姿态;山林间不时传来猿啼鹤鸣,以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两句一动一静,既有视觉的震撼,又有听觉的享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写登上高峰后的辽阔视野:秋日的黄山仿佛截断了天地,站在山顶能看到周边州县不同的天气景象。这个结尾既展现了黄山的高峻,又暗含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特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通过登山过程的细致描写,既展现了黄山的自然奇观,又传递出人与自然交融的愉悦体验。诗人没有刻意使用华丽辞藻,而是用真切感受打动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石待问

(?—1051)眉州眉山人,字则善。少以诗赋名。真宗咸平三年进士。景德三年,以广德军判官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入第四等,授殿中丞。大中祥符三年,以太常博士上时务策,得罪责授滁州团练副使。仁宗即位,累官通判太平州,遂居其地。官终太常寺丞知阶州。时丁谓畏其直,钱易奇其文,杨亿、李谔服其议论。有《谏史》百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