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九 第九章明无断烦恼

君不见文殊妙德非为远,三障三毒即二空。
五分法身缠五阴,六入无知为六通。
四倒四果何曾异,八邪八正体还同。
七觉菩提性无别,七识流浪会真宗。
一切烦恼皆空寂,诸佛法藏在心胸。
恒将法忍相随逐,只自差舛不相逢。
诸佛如来住何所,并在贪淫爱欲中。
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
贪欲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
行路难,路难心中非是心。
寄语真修无念士,慎勿分别毁贪淫。

现代解析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真正的智慧不在远方,烦恼和觉悟本是一体。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说,它讲的是以下几个关键点:

1. 表面矛盾,本质相通
诗中列举大量佛教术语(如三毒、五阴、六通等),但重点是说:看似对立的东西(比如烦恼/智慧、欲望/解脱)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就像文殊菩萨代表的智慧,其实就藏在日常的烦恼中,不需要向外追求。

2. 破除执着的文字游戏
作者用"贪欲本相真清净"这类反常识的表达,故意颠覆传统认知。意思是:强行区分"好(佛法)"和"坏(贪淫)"反而是一种执着,真正的修行是看透这些概念本质都是空的。

3. 修行就在生活中
"诸佛如来住何所?并在贪淫爱欲中"——这句话最震撼:佛不是躲在清净之地,而正是在欲望中觉醒的人。诗人提醒我们:不要幻想消灭欲望才能修行,关键是用智慧看待欲望。

4. 对初学者的温柔提醒
最后几句像朋友谈心:劝人"断贪欲"只是对初学者的方便说法(像哄孩子的善意的谎言),真正悟道的人明白,连"清净""空"这些概念也是人为标签,不必较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颠覆性的逻辑,打破人们对修行的刻板印象。它不是在教人压抑欲望,而是说:当你真正看透欲望的虚幻本质时,欲望自然失去束缚力——这种境界比单纯克制欲望更高级。就像看一场电影,沉溺剧情的人痛苦快乐都被牵动,而知道是演戏的人既能投入又能超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