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灾行①

自夏徂秋兮,旱魃为殃。
泉涸烟生兮,海沸如汤。
五谷已萎兮,不舞商羊。
桑林输诚兮,四野张皇。
终日劳劳兮,步祷上方。
携老扶幼兮,百里相将。
层峦共望兮,风伯无良。
浩浩皇天兮,不我之伤。
连年抗旱兮,民何所藏。
哀哀穷黎兮,家无稻粮。
务穑劝分兮,犹藉官仓。
乞籴邻邑兮,幸歌太康。
荒政十二兮,务去欃枪。
实余凉德致此兮,敢怨彼苍(施懿琳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农民遭遇大旱时的苦难与无助,情感真挚动人。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灾情描写(前八句) 用生动的画面展现旱灾惨状:从夏天到秋天滴水未降,井水干涸冒烟,海水滚烫如沸水,庄稼全部枯死。人们效仿商汤在桑林求雨的典故虔诚祈祷,却依然不见风雨来临。这里"商羊"是传说中的雨鸟,它的缺席暗示着降雨无望。

2. 灾民困境(中间八句) 描写百姓的求生挣扎:男女老少每天长途跋涉去祈雨,望着群山期盼风神显灵。连续多年的干旱让百姓粮仓空空,只能靠官府开仓放粮、向邻县买粮度日。"太康"本是歌颂丰年的乐曲,这里反用来讽刺灾年还要假装太平的悲哀。

3. 自我反思(最后四句) 官员将灾祸归咎于自己德行不够("凉德"),表面是自责,实则暗含对天灾的无奈。提到周代十二项救灾政策("荒政十二")和驱灾星("欃枪"),体现古代天人感应的思想。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真实感:干裂的土地、枯焦的庄稼、疲惫的灾民群像,以及"海沸如汤"这种夸张却形象的比喻。最后官员的自责既展现责任担当,也透露着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的渺小,这种复杂情绪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