缫丝叹

东家缫丝如蜡黄,西家缫丝白如霜。黄白丝,出蚕口,长短缫,出妇手。

大姑停车愁解官,小姑剥茧愁冬寒。向来苦留二月卖,去年宿债今未还。

手足皲瘃事亦小,官府鞭笞何日了。吏胥夜打门,稚耋生烦恼。

君不见江南人家种麻胜种田,腊月忍冻衣无边,却过庐州换木绵。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对比手法描绘了古代江南蚕农的悲惨生活,核心是展现劳动人民被剥削的无奈。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劳动成果的对比(开头6句) 通过"蜡黄"和"白霜"的鲜明颜色对比,展现不同家庭缫丝质量的差异。但诗人指出关键:丝的好坏既取决于蚕(自然因素),更取决于缫丝妇的技艺(人为因素)。用"出蚕口""出妇手"这样通俗的比喻,强调劳动成果的双重来源。

2. 双重压迫的困境(中间8句) 大姑小姑的"愁"字点明主题:既要应付官府征敛(解官),又要担心温饱(冬寒)。"二月卖""宿债"说明农民被迫提前贱卖农产品还债。"鞭笞""夜打门"等直白的描写,生动展现官吏如狼似虎的催逼,连老人小孩(稚耋)都不得安宁。

3. 荒诞的生存选择(结尾3句) 用"种麻胜种田"的反常现象作结:农民宁愿种不值钱的麻,忍受寒冬无衣之苦,也要跑到庐州换棉布。这个选择看似荒谬,实则揭露了在苛捐杂税压迫下,种田反而比种经济作物更吃亏的社会现实。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黄白丝""打门"等生活化意象,让读者直观感受 - 通过大姑小姑的具体愁苦,反映普遍社会问题 - 结尾的种麻选择,用反常现象强化批判力度 - 通篇都是口语化表达,如"愁冬寒""事亦小"等,通俗却深刻

本质上,这是首为劳动人民代言的讽刺诗,用最朴实的语言,揭露了"官府剥削比严寒更可怕"的社会真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