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一首送杨侍郎丈赴阙
东山种青松,西山种桤木。
三年已成林,十载盘空谷。
桤成供烹爨,松成架巨屋。
所用各两涂,成功异迟速。
早作起揽袂,庖人已炊玉。
盈车载束薪,轧轧鸣车毂。
万家争欲买,须臾无一束。
樵夫喜易售,不知山已秃。
朝夕手不停,采采尝不足。
人情贵适用,那复问荣辱。
落落青松子,岁寒抱孤独。
大可充栋梁,小亦宜桁福。
奈何人不顾,偃蹇傲刍牧。
牵补芘风雨,无复思营筑。
有如命召公,往欲寻洛卜。
首当开明堂,号令于此肃。
明堂礼有制,伻图载简牍。
殷人崇以三,周制加其六。
广袤度尤严,所冀容群服。
奉璋列左右,天颜中穆穆。
规恢既宏远,制作难逼促。
当资合抱干,一柱扶天轴。
切勿用小材,小材必倾覆。
操斤走宇内,濯濯无遗育。
坚刚老不枯,允哉东山麓。
殷勤谢匠氏,所望一留目。
勿谓道里远,登载容万犊。
君王顾之叹,巨用必收录。
修竹操亦奇,谨毋遗修竹。
三年已成林,十载盘空谷。
桤成供烹爨,松成架巨屋。
所用各两涂,成功异迟速。
早作起揽袂,庖人已炊玉。
盈车载束薪,轧轧鸣车毂。
万家争欲买,须臾无一束。
樵夫喜易售,不知山已秃。
朝夕手不停,采采尝不足。
人情贵适用,那复问荣辱。
落落青松子,岁寒抱孤独。
大可充栋梁,小亦宜桁福。
奈何人不顾,偃蹇傲刍牧。
牵补芘风雨,无复思营筑。
有如命召公,往欲寻洛卜。
首当开明堂,号令于此肃。
明堂礼有制,伻图载简牍。
殷人崇以三,周制加其六。
广袤度尤严,所冀容群服。
奉璋列左右,天颜中穆穆。
规恢既宏远,制作难逼促。
当资合抱干,一柱扶天轴。
切勿用小材,小材必倾覆。
操斤走宇内,濯濯无遗育。
坚刚老不枯,允哉东山麓。
殷勤谢匠氏,所望一留目。
勿谓道里远,登载容万犊。
君王顾之叹,巨用必收录。
修竹操亦奇,谨毋遗修竹。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种树比喻人才选拔,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往往急功近利,忽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开头用对比手法写种树:松树长得慢但能做栋梁,桤木长得快却只能当柴火。就像现实中,能快速变现的技能(桤木)总被疯抢,导致资源枯竭(山已秃);而需要长期培养的真才实学(青松)却无人问津。
诗中特别讽刺了三种现象: 1. 人们只顾眼前利益(砍柴卖钱快),不考虑长远后果(山秃了) 2. 实用主义盛行(人情贵适用),不再在乎品质高低 3. 真正的人才(青松)被冷落,只能放牛牧马
后半段用"建明堂"比喻治国: - 盖大殿需要大木材(治国需要真人才) - 小木料会搞垮房子(庸才会误国) - 现在好木材都被当柴烧了(人才被埋没)
最后诗人发出呼吁: 1. 给松树一个机会(望匠人多看一眼) 2. 别嫌运输麻烦(人才需要培养) 3. 提醒君王:要用就用真人才(巨用必收录)
全诗最扎心的是现实写照:人们抢着买柴火导致山林光秃,就像职场中急功近利的风气让踏实做事的人失去生存空间。而诗人看重的,是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松树型"人才。
度正
宋合州人,字周卿,号性善。光宗绍熙元年进士。为国子监丞,极论李全必反,献镇压之策。官至礼部侍郎。尝从朱熹学。有《性善堂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