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邦人诗

我本江海人,来守仙佛国。
年丰讼牒稀,公事不留积。
岂无一樽酒,约客飞大白。
重念此邦人,朝饱不谋夕。
顷遭两年荒,十九皆菜色。
城中多饿殍,倒死臭熏陌。
幸兹连岁丰,粒米弃狼籍。
嬉嬉不营生,便尔轻牟麦。
三日天不雨,沙田已龟坼。
十家九无储,何以度饥厄。
我为此邦忧,夜眠不安席。
愿天岁岁丰,愿尔痛俭啬。
一年三年储,三年九年食。
尧汤虽在上,丰歉岂可测(《天台续集别编》卷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地方官写给当地百姓的劝诫诗,用大白话讲出了为官者的忧民之心。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现实对比的警示
诗人开头先说自己本是闲散人,却来管理这富庶之地。当地年景好时,官府清闲到能喝酒聚会,但紧接着笔锋一转,揭露百姓"朝饱不夕"的生存危机。用"饿殍臭熏街"和"粒米狼藉"的强烈对比,直指百姓不懂储粮的隐患——前两年饥荒时饿殍遍野,如今丰收却糟蹋粮食,连三天不下雨就田地干裂。

2. 接地气的劝诫
没有空讲大道理,而是用"三天不雨就干旱"这种农民都懂的生活常识,说明储备的重要性。最后六句像老父亲叮嘱孩子:求老天年年丰收,但你们更要节俭!存够"一年吃三年"的余粮,才能应对像尧舜时代都可能发生的灾荒。

3. 古代版的"忧患意识"教育
诗人夜不能寐的焦虑,实则是中国农耕文明生存智慧的体现。他用"沙田龟裂"这样生动的农村景象,把"积谷防饥"的古老训诫,化作可触摸的生活场景。这种劝诫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生存哲学。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那位坐在酒宴上却想着百姓明天吃什么的地方官形象。他不用晦涩典故,就像邻居大叔般念叨着:"吃饱时要想饿时啊!"这种穿越千年的民生关怀,正是这首诗历久弥新的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