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其三 (1908)
独立苍茫,共千里、月明今夕。
正旧恨、新愁和絮,重重相积。
鸾鸟托身榛与枳,豺狼倚狈胶和漆。
枕长戈、夜起问青天,天何极。
填沧海,精禽石。
开蜀道,五丁力。
奈南风不竞,秋虫在壁。
人事浮云西没易,年华逝水东归亟。
数亲朋、故旧几何存,千难一。
正旧恨、新愁和絮,重重相积。
鸾鸟托身榛与枳,豺狼倚狈胶和漆。
枕长戈、夜起问青天,天何极。
填沧海,精禽石。
开蜀道,五丁力。
奈南风不竞,秋虫在壁。
人事浮云西没易,年华逝水东归亟。
数亲朋、故旧几何存,千难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08年,作者借月夜独思抒发对国运衰微的忧愤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上阕以苍茫月夜为背景,开篇"独立苍茫"四个字就勾勒出一个孤独忧思的形象。月光千里本是美景,却勾起作者"旧恨新愁",像柳絮一样层层堆积。他用"鸾鸟"(高洁的凤凰)比喻贤士只能委身于荆棘丛中,而"豺狼"(奸佞小人)却像胶漆般勾结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半夜枕戈待旦质问苍天,天却沉默无言,暗示对国家前途的迷茫。
下阕用神话典故表达无力感:精卫填海、五丁开山都是徒劳,就像当时振兴国家的努力难以见效。"南风不竞"暗喻国势衰弱,"秋虫在壁"更添凄凉。人生如浮云易散,时光如流水难追。最后笔锋转到亲朋故旧,千人中难存其一,道尽乱世中生命脆弱、知交零落的悲凉。
全词将个人愁绪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用月光、神话、自然意象层层递进,既有壮志难酬的激愤,也有人生无常的喟叹,展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的典型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