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筹笔驿

江东矜割据,邺下夺孤嫠。霸略非匡汉,宏图欲佐谁。
奏书辞后主,仗剑出全师。重袭褒斜路,悬开反正旗。
欲将苞有截,必使举无遗。沈虑经谋际,挥毫决胜时。
圜觚当分画,前箸此操持。山秀扶英气,川流入妙思。
算成功在彀,运去事终亏。命屈天方厌,人亡国自随。
艰难推旧姓,开创极初基。总叹曾过地,宁探作教资。
若归新历数,谁复顾衰危。报德兼明道,长留识者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为背景,通过描绘他在筹笔驿(军事要地)运筹帷幄的场景,展现了一位壮志未酬的英雄形象。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1. 历史背景与困境(前六句) 开篇用对比手法:江东孙权割据一方,曹操(邺下)靠夺取孤儿寡母的基业起家,而诸葛亮虽有雄才大略,却无法匡扶汉室("霸略非匡汉")。他带着后主的诏书出征,看似师出有名,实则孤立无援。

2. 军事谋略的细节(中间八句) 生动描写诸葛亮如何精心布局:选择褒斜道险路突袭,高举"反正旗"(复兴汉室旗帜)。他要求军队纪律严明("苞有截"指军容整齐),算无遗策。在帐中挥毫制定战略("挥毫决胜"),用圆形酒器(圜觚)和筷子(前箸)模拟排兵布阵,山川的灵秀似乎也助长了他的智慧。

3. 天命与悲剧(随后六句) 转折点出现:尽管谋划周全("成功在彀"),但时运不济("运去事终亏")。天意弄人("命屈天方厌"),随着诸葛亮去世("人亡"),蜀汉也随之灭亡。这里既有对英雄的惋惜,也暗含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4. 反思与启示(最后六句) 诗人感叹:后人经过此地只会追忆往事,却无人真正汲取历史教训。如果天下改朝换代("新历数"),谁还会关心前朝的衰亡?唯有诸葛亮报知遇之恩(报德)、践行理想(明道)的精神,永远值得智者铭记。

全诗精髓: 通过具体场景(如用筷子排兵、借山川灵气)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既赞颂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忠诚与智慧,又揭示个人才能与时代洪流的矛盾。最后提醒世人:比起成败,精神传承更珍贵。语言上善用具象化比喻(如"川流入妙思"把思维比作流水),让战略谋划变得可视可感。

殷潜之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自称野人,与杜牧友善,杜牧有《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诗。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四九。宋范温称其《题筹笔驿》诗“甚壮丽”(《潜溪诗眼》)。《全唐诗》存诗1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