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淳于公归养

恳辞浮宦振家声,悬忆高堂指去程。
选籍便通闺籍美,綵衣兼映锦衣荣。
推恩半俸供甘旨,守道全家试满盈。
我恨无亲可归养,与君言别若为情(清袁中立乾隆《黄县志》卷一一)。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朋友辞官回家照顾父母,诗人既羡慕又感慨的心情。

前两句说朋友坚决辞去虚浮的官职("浮宦"指没有实际意义的官位),要振兴家族名声,心里惦记着远方的父母("高堂"指父母),已经规划好回家的路。这里能看出朋友是个重视家庭、不贪恋权位的人。

三四句用对比手法:朋友在官场名册("选籍")上的记录很漂亮,但更美的是能回家尽孝("闺籍"指家庭);他当官穿的锦衣很风光,但回家穿上彩色孝服("綵衣"典故指孝顺)更光荣。说明在诗人眼里,尽孝比当官更值得骄傲。

五六句继续夸朋友:皇帝开恩允许他带一半俸禄回家奉养父母("甘旨"指美味食物,这里代指孝养),全家人都谨守道德,生活圆满。说明朋友不仅孝顺,还得到了官方认可。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诗人说自己很痛苦,因为父母已经不在了,想尽孝都没机会。所以和朋友告别时,心情特别复杂。这里既有对朋友的祝福,也暗含对自己"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就是最后这个对比:一边是能回家尽孝的幸运,一边是失去尽孝机会的永恒遗憾。通过朋友归养的故事,诗人悄悄提醒我们:尽孝要趁早,别等来不及了再后悔。这种真挚的情感,放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梁颢

(963—1004)宋郓州须城人,字太素。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历殿中丞、右司谏。真宗初,诏群臣言事,颢时使陕西,途中作《听政箴》以献。咸平二年,契丹来攻,上疏极论用兵赏罚不明之弊,请斩握兵畏战之傅潜,为时论所称。累官翰林学士、权知开封。以吏才为真宗所赏识。有文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