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少保奉诏班师
奉诏遽班师,大勋未能竟。
人皆议岳侯,胡不长驱进。
直抵黄龙府,然后待朝命。
岂知诸道兵,各奉班师令。
刘琦去顺昌,世忠亦还镇。
吴璘回河池,张俊亦入觐。
烽火逼淮南,诸将存者仅。
金人聚而乘,力厚毒益逞。
武穆纵能军,孤掌究难奋。
贸贸指燕云,谁与为后劲。
一旦覆孤军,前功仍弃尽。
涕泣奉金牌,决意解兵柄。
读史审时势,臆说无须听。
人皆议岳侯,胡不长驱进。
直抵黄龙府,然后待朝命。
岂知诸道兵,各奉班师令。
刘琦去顺昌,世忠亦还镇。
吴璘回河池,张俊亦入觐。
烽火逼淮南,诸将存者仅。
金人聚而乘,力厚毒益逞。
武穆纵能军,孤掌究难奋。
贸贸指燕云,谁与为后劲。
一旦覆孤军,前功仍弃尽。
涕泣奉金牌,决意解兵柄。
读史审时势,臆说无须听。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岳飞被迫撤军的历史悲剧,用大白话来分析就是:
1. 核心矛盾:岳飞眼看要打赢金兵("直抵黄龙府"),却突然收到朝廷十二道金牌命令撤军。老百姓都觉得可惜,但作者点破关键——当时其他将领(刘琦、韩世忠等)也都接到撤军令,宋军整体在撤退。
2. 战略困境: - 友军都撤了,岳飞成了"光杆司令"("孤掌难奋") - 就算冲到金人老巢("贸贸指燕云"),后面没人支援("谁与为后劲") - 金兵正集结反扑("金人聚而乘"),单独行动可能全军覆没
3. 历史真相: - 岳飞哭着重返朝廷("涕泣奉金牌")不是怂,而是看清了现实 - 当时整个抗金战线崩溃,他一个人硬打只会送死 - 交出兵权是无奈之举,否则可能像后来一样被诬陷谋反
4. 诗人态度: - 批评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议论("臆说无须听") - 强调要看全局形势("读史审时势"),不是岳飞不想打,是朝廷自毁长城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简单对比: - 表面看:岳飞错失良机→实际是朝廷昏庸拖后腿 - 表面看:群众觉得可惜→实际是信息不全的误判 - 最后两句像拍桌子:别瞎猜了!看看历史背景吧!
就像今天看体育比赛,观众总怪"最后为什么不投篮",其实球员知道队友受伤、裁判偏袒等内情。作者带我们穿越到岳飞视角,看懂他"撤军比进军更需要勇气"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