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赵女修丽姿,燕姬正容饰。
妆成桃毁红,黛起草惭色。
罗裙数十重,犹轻一蝉翼。
不言縠袖轻,专叹风多力。
锵佩玉池边,弄笑银台侧。
折柳贻目成,采蒲赠心识。
来时娇未尽,还去媚何极(○玉台新咏四。《诗纪》九十三。)。
妆成桃毁红,黛起草惭色。
罗裙数十重,犹轻一蝉翼。
不言縠袖轻,专叹风多力。
锵佩玉池边,弄笑银台侧。
折柳贻目成,采蒲赠心识。
来时娇未尽,还去媚何极(○玉台新咏四。《诗纪》九十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精心打扮的美丽女子,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她的魅力与风情。
开篇用对比手法点出女子的美——赵地女子以艳丽著称,燕地女子以端庄闻名,而这位女子却能将两种美融合。她化妆后,连桃花都羞愧得褪色,青草也因她的眉黛而黯然失色。这里用夸张手法,以自然景物自愧不如来衬托女子的美貌。
诗人特别描写了她的穿着:层层叠叠的罗裙轻薄如蝉翼,丝质衣袖轻得仿佛要被风吹走。这些细节既展现华美服饰,又暗含"弱不胜衣"的娇柔。女子不说自己衣袖太轻,反而嗔怪风太大,这个小心思显得俏皮可爱。
后段写她的动态美:在玉池边佩玉叮咚,在银台旁巧笑嫣然。她折柳条、采香蒲送给心上人,眉目传情间完成情感交流。最后两句尤为精妙——来时带着未尽的风情,归去时眼波流转间魅力更盛,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静态的妆容特写,到衣裙飘飘的动态,再到含情脉脉的互动,最后定格在令人回味的身影。诗人用"以物衬人"的手法,让读者通过桃花、春风、柳条等意象,感受到比直接描写更动人的女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