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早行望岳
浪迹十二年,蹉跎竟难得。
今晨马上忽见之,屹立东南半空碧。
想当洪濛时,二气相郁蟠。
大块戏黄土,莫能识其端。
圆灵降崖崿,坤后孕峰峦。
一朝天地划开辟,但见千丈万丈高巑岏。
乃知造化神,置此奠坤轴。
巨灵枕其巅,六鳌载其足。
愚公不能移,长房不能缩。
天工经营鬼斧凿,削出千数百峰青立玉。
自从上古来,南风吹不平。
日月出华彩,星宿扬光晶。
寒崖积冰雪,阴壑驰风霆。
云霞炫明晦,草木发精英。
上浮金银气,下潜魑魅形。
岩岩鲁所詹,作镇朝百灵。
昆崙以为父,四岳以为兄。
匡庐峨眉乃其子,此外培塿皆云礽。
齐鲁青未了,此语何足凭。
其上万里天,亦借兹山青。
秦皇汉武巡游遍,玉简金函重封禅。
风雨莓苔往日碑,烟云松柏当时殿。
由来五岳秩三公,况尔巨镇山之宗。
钟灵毓秀杳莫测,磅礡下土专其雄。
我皇御天,生有圣德。
广彰仁化,诞布恩泽。
一举平安南,再举清漠北。
车驾时巡过泰山,望祭筑坛陈玉帛。
小臣幸此奉宸游,一见兹山爱山色。
虽无涓埃补河岳,颇有词气填胸臆。
他年载笔颂神功,刻尽泰山山上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茌平早行望岳》描绘了诗人远望泰山时的震撼与感慨,表达了对自然伟力和历史沉淀的敬畏之情。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向往与初见(开头到"屹立东南半空碧") 诗人说自己一直想登泰山俯瞰天下,但漂泊12年都没实现。今早骑马时突然看到泰山巍然矗立在东南方,青天衬托下格外壮观。这里用"忽见之"传递出意外的惊喜感。
2. 想象泰山形成("想当洪濛时"到"削出千数百峰青立玉") 诗人展开浪漫想象:泰山是开天辟地时阴阳二气交缠,大地像玩泥巴一样捏出来的。用神话典故(巨灵神枕山顶、六只神龟驮山脚)强调泰山不可撼动,连愚公移山、费长房缩地的法术都无效,突出其鬼斧神工的自然伟力。
3. 泰山的神奇魅力("自从上古来"到"亦借兹山青") 这段像纪录片般展现泰山的多面美: - 自然奇观:日月星辰为它增光,风雪云雾给它添彩 - 神秘气质:山上有仙气金银光,山下藏妖魅身影 - 地位崇高:在五岳中如同家族长辈,其他山都是它的子孙 - 文化意义:反驳杜甫"齐鲁青未了"的说法,认为连天空都是借了泰山的青色,极言其影响力。
4. 历史与个人感悟("秦皇汉武巡游遍"到最后) 由历史转到现实: - 历代帝王(秦皇汉武)在此封禅,但如今只留下残碑古殿 - 赞美当朝皇帝功绩(平定边疆),提到自己随驾巡游的荣幸 - 最后抒发个人志向:虽然力量微小,但要用文章歌颂泰山,甚至想刻满山石。这里"刻尽山上石"的夸张说法,凸显对泰山的极致热爱。
诗歌亮点: - 比喻生动:把大地造山比作"戏黄土",把云雾比作"炫明晦"的舞台灯光 - 反差手法:上古神灵造山VS人类愚公移山的失败,突出自然不可征服 - 情感递进:从向往→惊叹→敬畏→立志,层层深入展现心灵震撼
核心思想: 通过泰山这个"自然奇迹+文化符号",诗人既歌颂了天地造化的神奇,也表达了人要敬畏自然、在伟大事物面前找到自己位置的人生感悟。最后将个人情感升华为用文字传承文明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