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三茅峰望太湖

昔闻太湖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天际浮。
烟波浩荡渺无极,一望可以销百忧。
我生山水以为命,穷奇极险恣探求。
直从西粤携杖屐,万里欲作具区游。
褰衣高登三茅顶,下视湖水碧如油。
长天杳杳飞鸟没,云帆片片翔轻鸥。
青螺绵缀忽远近,三山飘荡如欲流。
琪花瑶草可望不可即,斜对苍翠浮鼋头。
平生岂信不死药,对此径欲凌沧州。
传闻昔有鸱夷子,霸越功成轻列侯。
一朝偷载西施去,五湖烟水泛轻舟。
我今牢落亦何恋,闲云野鹤心悠悠。
怅望佳人在何许?一笑便欲三年留。
烽烟其奈满南国,弥望杀气无时收。
沙虫猿鹤谁敢保,海鸥已是惊戈矛。
山林避世古亦有,桃源路绝寻无由。
归来且饮一杯酒,今夜有月当高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三茅峰眺望太湖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开头部分,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太湖的广阔(三万六千顷)和山峰的众多(七十二峰),烟波浩渺的景色让人忘却烦恼。他自称"以山水为命",喜欢探索奇险的风景,甚至不远万里从西粤(广西)来到太湖(具区)游玩。

登上三茅峰后,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绘眼前美景:湖水像油一样碧绿,飞鸟消失在远空,云帆像轻鸥一样飘动。远处的山峦像青螺般点缀湖面,三座仙山仿佛要随波漂流。虽然能看到传说中的仙草,却无法触及,只能望着苍翠的鼋头渚。

中间部分转入对历史的联想。诗人提到范蠡(鸱夷子)功成身退后,带着西施泛舟五湖的传说。对比自己现在的处境,诗人感到失意落寞,却向往闲云野鹤般自由的生活。

最后部分转向对现实的忧虑。当时南方战乱不断(烽烟满南国),到处都是战争的气息。诗人感叹连隐居山林都难以实现(桃源路绝),只能借酒消愁,在月下独酌。

全诗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动荡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局的无奈。诗中既有对山水之美的热情赞美,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