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经偈
我赋耽痂癖,有财贮空虚。
不作子孙计,不为车马速。
不充玩好用,不买声色娱。
置锥无南亩,片瓦无屋庐。
所得月俸给,唯将赎梵书。
万里遣迎介,崎岖涉长途。
奉安大刹中,开示诸迷徒。
庶几披阅者,咸得入无馀。
古佛为半偈,尚乃舍生躯。
我今以财施,痛楚不侵肤。
以我较古佛,苦乐万倍殊。
所以不惜财,非是禀性愚。
借问借(疑当作惜)财人,终日较锱铢。
无常忽地到,宁免生死无。
不作子孙计,不为车马速。
不充玩好用,不买声色娱。
置锥无南亩,片瓦无屋庐。
所得月俸给,唯将赎梵书。
万里遣迎介,崎岖涉长途。
奉安大刹中,开示诸迷徒。
庶几披阅者,咸得入无馀。
古佛为半偈,尚乃舍生躯。
我今以财施,痛楚不侵肤。
以我较古佛,苦乐万倍殊。
所以不惜财,非是禀性愚。
借问借(疑当作惜)财人,终日较锱铢。
无常忽地到,宁免生死无。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痴迷佛经的人,如何倾尽所有去收集佛经的故事。全诗用大白话表达了几个核心思想:
1. "我"的另类消费观 诗人说自己有个怪癖——不爱存钱。他的钱既不留给子孙,也不买车马享受,更不花在娱乐消遣上。家里穷得连块田地、半间瓦房都没有,每月工资全用来买佛经。为了求取经书,甚至不惜跋涉万里。
2. 分享的快乐 他把收集的佛经安放在大寺庙里,供迷茫的人阅读,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这些经书获得解脱。这里暗含佛教"普度众生"的思想。
3. 用钱买智慧 诗人用两个对比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 佛祖当年为半句佛偈(佛教诗句)能牺牲生命 - 自己只是花钱买经书,连皮肉之苦都不用受 相比之下,自己付出的代价小得多,所以更不该吝啬钱财。
4. 讽刺守财奴 最后反问那些斤斤计较的人:当死亡突然降临,这些省下来的钱能帮你逃脱生死轮回吗?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的讽刺。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记账本般的直白语言,记录一个"佛经发烧友"的极致热爱 - 通过日常工资、买房买地这些生活化对比,让深奥的佛教思想变得接地气 - 最后突然抛出"死亡警告",给贪财的人一记当头棒喝
就像现代人攒钱买限量版球鞋或游戏皮肤一样,诗人把这种狂热投入在了精神追求上,用最朴实的语言说出了"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的道理。
冯楫
冯楫(?~一一五三),字济川,蓬溪(今属四川)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秘书省正字,三年,为司勋员外郎。绍兴七年(一一三七),除给事中,出知邛州,移泸州。楫自中年即佞佛,自号不动居士,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远禅师法嗣。二十三年卒。有《语录》、《颂古》,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