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拜谒屈翁山先生墓
前有鲁仲连,后有李谪仙。
前有李谪仙,后有屈翁山。
长河斩不断,历史势亦然。
当其遇险阻,激浪欲滔天。
翁山旷代人,高躅继前贤。
弓刀赴国难,血泪写民艰。
尔来三百载,精爽在人间。
中华今启运,岭海换新颜。
同游怀遗烈,联袂拜遗阡。
当时民族恨,一笑付云烟。
前有李谪仙,后有屈翁山。
长河斩不断,历史势亦然。
当其遇险阻,激浪欲滔天。
翁山旷代人,高躅继前贤。
弓刀赴国难,血泪写民艰。
尔来三百载,精爽在人间。
中华今启运,岭海换新颜。
同游怀遗烈,联袂拜遗阡。
当时民族恨,一笑付云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拜谒明末清初爱国诗人屈大均(号翁山)的墓为切入点,通过历史人物的串联和时代变迁的对比,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对新时代的赞颂。
开头用"前有…后有…"的排比句式,把屈大均与战国义士鲁仲连、唐代诗仙李白并列,突出他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写法就像我们现代人用"某某领域的爱因斯坦"来比喻某个杰出人物一样,让读者立刻感受到屈翁山的分量。
中间部分用"长河""激浪"比喻历史进程,说屈翁山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用武器(弓刀)保卫国家,用文字(血泪)记录百姓苦难。这里把抽象的民族气节形象化,就像电影里英雄在惊涛骇浪中奋战的画面。
最后笔锋一转,写三百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迎来新时代,岭南大地焕然一新。当年让人痛心的民族矛盾,如今已如过眼云烟。这种对比特别有冲击力——就像我们参观革命纪念馆时,看着黑白照片里的战火纷飞,再对比今天和平繁荣的生活,自然产生"一笑付云烟"的感慨。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单纯缅怀历史人物,而是把个人命运、民族气节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就像我们纪念革命先烈时,最好的方式就是珍惜当下、建设更好的未来。诗中"精爽在人间""岭海换新颜"这些句子,传递的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