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幢山寻黄提刑震旧避地处
甬东寺里逢陈若,双袖龙钟行带索。
问知黄公旧避逃,宝幢山下坐丛薄。
日惟一食祷先灵,不愿拾得不死药。
仰天呼号得正终,一往不复至城郭。
公初著书女立旁,公死母亡家濩落。
子为户曹取公女,欲叙因由无与语。
得来与子行林莽,月落山空识其处。
问知黄公旧避逃,宝幢山下坐丛薄。
日惟一食祷先灵,不愿拾得不死药。
仰天呼号得正终,一往不复至城郭。
公初著书女立旁,公死母亡家濩落。
子为户曹取公女,欲叙因由无与语。
得来与子行林莽,月落山空识其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寻访隐士的故事,充满沧桑感和人情味。
开头写诗人在甬东寺遇到一位叫陈若的老人,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从他口中得知,曾经有位叫黄震的隐士在宝幢山下过着清苦的隐居生活。这位隐士每天只吃一顿饭,虔诚祭拜祖先,却不愿追求长生不老药,最终在仰天呼喊中安然离世,从此再未踏入城市。
诗中特别感人的是隐士的家庭故事:他生前著书时女儿常伴左右,但去世后母亲也相继离世,家道中落。现在诗人的朋友(户曹)娶了隐士的女儿,想了解这段往事却无人可问。最后诗人与朋友一起寻访隐士旧居,在月落时分找到了那个被遗忘的地方。
这首诗通过寻访隐士旧居的过程,展现了几个动人之处: 1. 隐士甘于清贫、坚守本心的生活态度 2. 时间流逝带来的物是人非 3. 后人想要了解先辈却难以追寻的遗憾 4. 最终在山林月光中找到旧迹的怅惘
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关于记忆、传承与失落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时光的无情和人情的温暖。
谢翱
(1249—1295)福建长溪(宁德市福安市晓阳镇人),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