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徐州为背景,通过历史典故的层层铺陈,展现了作者对英雄成败的深刻思考。
开篇两句勾勒出徐州的地理风貌:诗人独自在彭城(徐州古称)高楼远眺,只见山河蜿蜒、江水空流。这里用"空流"二字暗示了历史长河中英雄事迹的消逝。
中间四句巧妙串联了项羽、刘邦两位历史人物。第三四句用反问句式点出:若不是项羽渡江作战,刘邦怎能在故乡沛县高唱《大风歌》?这里通过两位对手的命运对比,暗含对历史偶然性的感慨。
五六句选取了项羽故事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两个细节:虞姬自刎时浸透青草的泪水,范增(亚父)临终前的忧愤。这两个意象将项羽集团的覆灭具象化,充满画面感。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追问为何项羽在鸿门宴舞剑时(放过刘邦),没有选择直取咸阳?这个发问既是对历史关键节点的反思,也暗含着对人生抉择的普遍思考——关键时刻的选择往往决定最终结局。
全诗最精彩之处在于:表面写徐州风物,实则通过地理坐标串联楚汉相争的历史现场;看似怀古,实则探讨命运与选择的关系。诗人用"草带泪"、"山馀愁"等拟人化描写,让历史有了温度,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千年前的悲欢。
陈基
陈基(1314-1370),字敬初,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陈基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