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六月上浣六日陶社消夏第一集

严寒不离腊,盛暑不离伏。
是以冬夏间,古人重休沐。
休沐各自有,期尽皆可卜。
消寒既九九,消夏又六六。
今交夏至节,大雨绝复续。
为霖或为霪,满坑亦满谷。
只因连岁荒,犹盼今年熟。
衰周既无寒,暴秦宁有燠。
我辈非热中,安用趋炎熇。
吾澄开社坛,泰半号名宿。
自经离乱后,无复旂鼓簇。
居者未安安,亡者徒仆仆。
存者望门投,殁者举家哭。
翛然社主人,差幸客免逐。
折柬复相邀,过当农祀谷⑴。
置酒北窗下,莲叶香馥郁。
不须藕与冰,不必丝与竹。
欢然朋盍簪,相与醉醽醁。
譬饮清凉散,千金同一服。
怀此柳下风,几疑身超俗。
理乱且不知,遑问世逐鹿。
顾我近市居,尘嚣无术扑。
城市而山林,惟君此为独。
相约旬一游,尘襟涤万斛(是日离交小暑尚有三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避暑聚会的场景,但背后暗含对乱世民生的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开头用对比手法写季节特点:冬天离不开腊月严寒,夏天躲不过三伏酷暑,带出古人重视休假避暑的传统。这里用"消寒九九""消夏六六"的民俗说法,暗示聚会的时节性。

2. 中间转入现实描写:今年夏至大雨连绵,农民盼丰收却遭遇荒年。诗人用"衰周无寒""暴秦无暑"的典故,暗讽时局混乱如同暴政时代。随后描写战乱后诗社凋零的惨状——活着的人四处流浪,逝者全家哀哭,与眼前诗社聚会形成强烈对比。

3. 后半段聚焦聚会场景:主人在荷香满溢的北窗下设宴,不需奢华饮食音乐,朋友们把酒言欢如同服用"清凉散"般畅快。这种超然物外的聚会,让诗人暂时忘却乱世纷争。结尾点出聚会的意义:在喧嚣尘世中,这样的聚会如同山林隐居,相约定期相聚来洗涤尘世烦忧。

全诗妙处在于:表面写消夏雅集,实则通过"大雨荒年""战乱离散"等细节,展现动荡时代中文人借聚会暂得慰藉的复杂心境。最后"城市山林"的比喻,道出乱世中精神净土的可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