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萱堂为张朝宗赋
阿母初哺儿,阶前种宜男。
种之欲忘忧,恨恨不能堪。
夫君竟长逝,花开为谁簪。
儿饥须蚤耕,儿寒须蚤蚕。
教儿读父书,经史长穷探。
儿今八尺长,母发白毵毵。
上堂问起居,下堂具旨甘。
幽花遍堂北,旭日照堂南。
何以报母慈,持此寸草心。
种之欲忘忧,恨恨不能堪。
夫君竟长逝,花开为谁簪。
儿饥须蚤耕,儿寒须蚤蚕。
教儿读父书,经史长穷探。
儿今八尺长,母发白毵毵。
上堂问起居,下堂具旨甘。
幽花遍堂北,旭日照堂南。
何以报母慈,持此寸草心。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孩子的故事,语言朴实却充满深情。
开篇用"阿母初哺儿"的温馨画面,带出母亲种忘忧草的细节——这暗示母亲想忘记丧夫之痛,但"恨恨不能堪"直白道出她无法摆脱的痛苦。丈夫早逝后,她独自承担起养育责任:"儿饥就赶紧种地,儿冷就赶紧养蚕",用最接地气的农事描写展现母亲的辛劳。
诗中特别感人的是母亲"教儿读父书"的坚持,她不仅解决温饱,更重视教育,让孩子研读经史。当看到"儿今八尺长"与"母发白毵毵"的对比时,岁月在母亲身上留下的痕迹令人动容。
后段描写孩子孝顺母亲的场景:问安、准备美食、用鲜花装点房间,这些日常细节中藏着深沉的爱。最后"寸草心"的比喻尤其精妙——就像小草难以报答阳光的恩情,孩子用微小但真挚的心意回报母亲。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邻家大妈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但每个字都戳心窝子。它告诉我们:最伟大的爱往往藏在喂饱你、教你认字、为你白头这些平凡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