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酷暑中辛勤劳作的场景,传递出对粮食生产的敬畏和对下一代的朴素教育。
开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感展现劳动艰辛:农民脱掉上衣顶着烈日锄地,汗水浸透斗笠顺着脖子流下。他们不怕酷暑闷热,只求清除田里的杂草。这里"莨莠"指杂草,暗示农民与自然抗争的执着。
中间两句突然转入温馨画面:正午时分,妻子送来装在瓦罐里的汤水和竹篮盛的饭菜。这个细节让艰辛的劳动顿时有了人间烟火气,展现农家相互扶持的温情。
最后两句点明深意:带孩子下田不是为了照顾幼儿,而是要让孩子从小懂得"稼穑"(种庄稼)的艰辛。这体现了中国农民最朴实的教育观——劳动教育要从小扎根,在汗水中培养对粮食的珍惜。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用锄头在土地上刻出的沟壑般朴实。烈日、汗水、杂草、粗茶淡饭,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中国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土地的温度和劳动者的尊严。
楼璹
又名楼璹,字寿玉,又字国器。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楼异之子。以父任得官,初为婺州(今浙江金华)幕僚。绍兴三年(1133年)任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县令,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绘制《耕织图诗》45幅,反映江南农业情况。每图皆配以五言八句诗,书后附有作者孙楼洪的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