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曝衣篇

君不见昔日宜春太液边,披香画阁与天连。
灯火灼烁九微映,香气氛氲百和然。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
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曝衣何许曛半黄,宫中彩女提玉箱。
珠履奔腾上兰砌,金梯宛转出梅梁。
绛河里,碧烟上,双花伏兔画屏风,四子盘龙擎斗帐。
舒罗散縠云雾开,缀玉垂珠星汉回。
朝霞散彩羞衣架,晚月分光劣镜台。
上有仙人长命绺,中看玉女迎欢绣。
玳瑁帘中别作春,珊瑚窗里翻成昼。
椒房金屋宠新流,意气骄奢不自由。
汉文宜惜露台费,晋武须焚前殿裘。

评析

此诗系沈佺期所作,题目十分奇特,它是一首历史诗,与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京城诗相似。但是,此类历史诗的传统使得沈诗中所指的事物明显地与时事有关,涉及武则天或唐中宗宫廷的某种无节制的行为。

七月七日是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之夕。沈佺期描写“银河”及宫女们的鲜艳衣服,这些衣服形成“云雾”,像星星一样闪光,呈现出天庭的场面,随意地改变了时节。在这些眼花缭乱的华丽描写后面,诗人却加上要求俭朴的结尾,显得极其不和谐。人巧能够改变自然秩序(如第二十三、二十四句),这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复杂主题,有时表示艺术及人类创造的力量,但更经常的是暗示一种危险的反常。在这首诗中,这一主题的运用是微妙的、模棱两可的,处于赞赏的描写和道德的谴责之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宫廷在七夕节的奢华场景,通过对比人间与天上的热闹,暗含对统治者铺张浪费的讽刺。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宫廷的七夕盛况(前12句) 开篇用"宜春太液""披香画阁"等皇家建筑展现宫廷的宏伟。七夕夜晚灯火通明,宫女们忙着在曝衣楼晾晒华服,场面如同天上织女牛郎相会般热闹。"珠履奔腾""金梯宛转"等动态描写,生动再现了宫女们捧着玉箱、穿梭于精美建筑间的忙碌景象。

2. 华服的极致描写(中间10句) 诗人用大量瑰丽比喻描写宫廷服饰:像绛河碧烟般绚烂的布料,绣着双兔盘龙的屏风帐幔,缀满珠宝的衣服在月光下如同星河。甚至说朝霞晚月在华服面前都黯然失色,用夸张手法突出衣物的精美绝伦。

3. 奢靡背后的讽谏(最后4句) 笔锋一转,指出这些享受奢华的妃嫔们虽然受宠,却像笼中金丝雀般失去自由。结尾用汉文帝节俭(不愿建露台)和晋武帝焚裘(烧毁珍贵貂裘)的典故,委婉劝诫当权者应节制奢侈之风。

全诗艺术特色: - 画面感极强:像电影镜头般从全景(宫廷建筑)推到特写(服饰细节) - 双重隐喻:表面写七夕热闹,实际暗写宫廷腐败;用天上仙境比喻人间奢华 - 批判手法含蓄:不直接指责,而是通过极致描写让读者自己感受荒诞

本质上,这是首披着华丽外衣的"劝谏诗",诗人用令人窒息的奢华描写,让读者自然产生"这样太浪费了"的判断,堪称古代版的"奢侈品批判"。

沈佺期

沈佺期(约656 — 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 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