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讽刺了东汉时期宦官和外戚专权的乱象。
前两句"通期生伯玉,几致无遗种"说的是:宦官们(通期)和外戚们(伯玉)互相勾结,几乎要把忠良之士赶尽杀绝。"无遗种"这个夸张的说法,生动表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黑暗。
后两句"秦宫尔何人,乃兼内外宠"用了一个典故:秦朝有个叫赵高的人,既是宦官又深得皇帝宠信。诗人在这里质问:你算什么东西,居然能同时得到内宫(皇帝)和外朝(大臣)的宠信?这其实是在讽刺那些靠谄媚上位的小人。
整首诗用简单的语言,通过历史典故和夸张手法,揭示了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忠良遭殃的社会现实。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通过诗句自己体会其中的讽刺意味,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