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潘探花捣衣曲
白石砧,秋沉沉。
家家捣衣灯下补,惟有妾家心最苦。
妾初嫁来能几时,良人从军今不归。
去时杨花未飞絮,欲着春衫裁白苧。
秋来暑尽白苧寒,远征未必便可还。
宫裘止是赐上将,良人犹在行伍间。
捣衣捣衣寄将去,闻道分兵又西戍。
茫茫莎草生寒尘,沙场不见愁杀人。
堂前阿姑老,得君早归好。
捣衣捣衣空断魂,因□上有双泪痕。
边功未成君着力,妾身孤单君莫忆(同上书页四○七四)。
家家捣衣灯下补,惟有妾家心最苦。
妾初嫁来能几时,良人从军今不归。
去时杨花未飞絮,欲着春衫裁白苧。
秋来暑尽白苧寒,远征未必便可还。
宫裘止是赐上将,良人犹在行伍间。
捣衣捣衣寄将去,闻道分兵又西戍。
茫茫莎草生寒尘,沙场不见愁杀人。
堂前阿姑老,得君早归好。
捣衣捣衣空断魂,因□上有双泪痕。
边功未成君着力,妾身孤单君莫忆(同上书页四○七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续潘探花捣衣曲》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位独守空房的妻子对从军丈夫的思念,展现了战争背景下普通百姓的苦难。全诗围绕"捣衣"这一日常家务展开,却饱含深情。
开篇用"白石砧,秋沉沉"营造出秋夜清冷的氛围。家家户户都在灯下缝补衣物,但这位妻子的心情最为苦涩。她刚嫁人不久,丈夫就被征召入伍,走时还是杨花未落的春天,她本想为丈夫缝制春衫,转眼却到了需要准备冬衣的深秋。
诗中透露出对现实的无奈:皇帝赏赐的皮裘只给高级将领,普通士兵只能在寒风中煎熬。妻子明知丈夫可能无法及时收到冬衣,仍坚持捣衣寄托思念。当她听说军队又被调往更远的西部时,内心的绝望如同诗中描写的茫茫荒草和漫天沙尘。
最后几句尤为感人:家中婆婆日渐衰老,盼着儿子早日归来;妻子捣衣时泪流满面,却仍强忍悲痛,嘱咐丈夫"专心建功立业,不要牵挂家里"。这种矛盾心理既展现了妻子的深明大义,也反衬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通过捣衣这个生活细节,将妻子对丈夫的牵挂、对战争的无奈、对家庭的担当都融入其中,让读者感受到战争背后无数家庭的辛酸。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正是古代民间诗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郑会
郑会,字文谦,一字有极,号亦山,贵溪(今属江西)人。少游朱熹、陆九渊之门。宁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进士。十年,擢礼部侍郎。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史弥远专政,引疾归里。卒年八十二。有《亦山集》。已佚。清同治《贵溪县志》卷八有传。郑会诗,据《全芳备祖》等书所录,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