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pān)松桂触云行。
为寻幽静,半夜上四明山,手攀松桂,触云而行。
四明山: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为天台山支脉。寻幽:探访幽隐之处。攀:紧紧地抓住。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xiāo)吹一声。
到达了无人之境。忽然,从远处传来悠扬的洞箫声,飘飘忽忽。
箫:是一种乐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为寻幽静,半夜上四明山,
手攀松桂,触云而行,
到达了无人之境。
忽然,从远处传来悠扬的洞箫声,飘飘忽忽。
注释
四明山: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为天台山支脉。
寻幽:探访幽隐之处。
攀:紧紧地抓住。
箫:是一种乐器。
赏析
首句“半夜寻幽”四字,让人产生一种好奇心理,“上四明”三字,就更使人觉得神秘而不可捉摸:这些人究竟要干什么?深更半夜为什么去登四明山?倘若读者懂得“隐者”是怎么一回事,那么,产生的就不会是重重的疑问,而会是一种兴趣,一种对这些隐者奇特性格与志趣的浓厚兴趣。隐者,一般说来都是一些有一定才能的知识分子,他们厌弃尘世的恶俗与平庸,孤高自许,傲世独立,寄情于山水或放浪形骸,兴趣与常人不同。这首诗写的“诸隐者”就属于这类人。或许是突如其来的兴致,兴之所至,身之所至,所以相约一同夜登四明山。前两句写登山的艰险。手攀松桂枝,身与浮云齐,慢慢地终于到了顶峰。三、四句写深夜四明山万籁俱寂的情景。众人登上山顶,你呼我应,空山寂静,传响不绝;突然不知从哪儿传来玉箫的奏响,划破夜空,众人屏气静听,却再无声息。写来逼真而有意趣。因为是“夜登”,又是“同诸隐者”,所以此诗反映的是作者平静淡泊的心志、寄情山水的雅趣,别无他意。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隐士夜游四明山的奇妙经历,充满神秘色彩和超脱尘世的意境。
开头两句"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写得特别生动。半夜时分,一群人为了寻找幽静美景而登山,用手抓着松树桂树向上攀爬,云雾就在身边缭绕,仿佛伸手就能摸到云彩。这种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登山的艰辛与乐趣。
后两句更有意思。"相呼已到无人境"是说大家互相招呼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人迹罕至的地方。这时突然听到"何处玉箫吹一声",不知从哪儿传来一阵清越的箫声,给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这首诗最妙的地方在于: 1. 通过"半夜"、"无人境"营造出与世隔绝的氛围 2. "触云行"的夸张写法让人感受到山势之高 3. 结尾的箫声来得突然又恰到好处,就像电影里的神来之笔 4. 全诗没有直接说隐士们多超脱,但通过这个夜游经历,自然流露出他们追求闲适、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
读这首诗,就像看一部微电影:漆黑的夜色中,几个身影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攀登,突然一声清亮的箫声划破寂静...这种意境既真实又梦幻,让人向往。
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