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章白描梅

王郎笔底无纤尘,只有万斛江南春。
疏花冷蕊禁不得,珠明玉润前森陈。
珊瑚交柯撑铁网,金铓铄日张龙鳞。
咸平处士西湖滨,风雪满头肌肉皴。
长歌短吟梅树下,声诗写得梅花真。
王郎晚载剡溪雪,舣舟孤山一问津。
色香声尘尽夺取,高挥大抹骇世人。
旧时娟娟里湖月,清光长照无疏亲。

现代解析

这首《王元章白描梅》用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了一位画家笔下梅花的超凡脱俗之美。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1. 画家的神笔(前六句)
诗人夸赞画家王元章的笔触干净利落("无纤尘"),画中蕴含着整个江南的春意。他画的梅花枝条像珊瑚一样交错,又像铁网般刚劲有力;花瓣在阳光下闪耀,如同龙鳞般夺目。这里用"金铓铄日"这种金属光泽的比喻,突出梅花既柔美又坚韧的特质。

2. 画家的生活(中间六句)
接着描写画家本人的形象:一个住在西湖边的清贫文人("咸平处士"),在风雪中头发花白、皮肤粗糙,却坚持在梅树下写诗作画。他笔下的梅花之所以逼真,是因为他真正与梅花生活在一起,甚至专门乘船去孤山(宋代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所在)寻找创作灵感。

3. 艺术的升华(最后四句)
最后赞叹画家用画笔"抢走"了梅花所有的美(色、香、形态),他挥毫泼墨的创作气势让人惊叹。结尾说月光平等地照耀一切,暗示真正的艺术就像月光一样纯净永恒,能超越世俗的亲疏分别。

全诗最妙的是把"画梅"和"真梅"融为一体——画家画的不仅是梅花的外形,更是捕捉到了梅花孤傲的精神。诗中用"铁网""龙鳞"等硬朗意象与"珠明玉润"的柔美形成反差,正好对应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最后月光普照的意境,暗喻好艺术能超越时间,永远打动人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