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治谷城寄京华亲友

金陵别时春已半,含桃吹花莺语乱。群公送客劳劳亭,王事驱驰不敢缓。

折腰从政真可怜,貂裘欲弊寒无毡。青徐古道暗荆棘,二月黄河冰塞川。

战场蔓草萦白骨,城郭萧条狐兔窟。柳塞胡笳夕厌闻,花门突骑时还出。

猎火荒凉夜合围,聊城关外羽书飞。将军转战略邢魏,历下游兵分道归。

疮痍未复更颠蹶,忍看呻吟日流血。朝耕暮战同死生,抚字无才政多拙。

有时登高望远山,浮云万里何当还。令人却忆鲁连子,一箭名成东海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一位地方官员在战乱年代写给京城亲友的家书,通过描绘沿途见闻,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愧疚和归隐田园的向往。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离别场景(前四句) 用"春已半""莺语乱"的明媚春光反衬离愁,劳劳亭的送别场面更显匆忙——官员们穿着破旧貂裘赶路,暗示了清廉的为官作风。

2. 路途见闻(中间十六句) 像纪录片镜头般展现战乱惨状:青徐古道荆棘密布,黄河二月仍在封冻,战场上白骨缠着野草,空城里狐狸野兔做窝。夜间能听到胡笳声,看见游骑兵火把,军情文书频繁传递。这些画面揭示了战争对社会的摧残。

3. 内心矛盾(最后六句) 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诗人自责政务无能。登高望见浮云时,想起战国鲁仲连一箭退敌的典故,流露出"既然治国无方,不如功成身退"的心态。

艺术特色: - 用"折腰从政"化用陶渊明典故,暗示官场束缚 - "朝耕暮战"的对比展现军民生存状态 - 结尾用鲁连子典故,把个人困境升华到古代贤士的高度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真实记录了明末战乱图景,通过官员视角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挣扎,其写实手法堪比杜甫"三吏三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