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潍城

乔林则羽栖,重渊必鳞泳。人生大化中,行止乃不定。

耕莘方自乐,幡然荅三聘。二疏辞汉廷,贤哉孰能竞。

好爵何必萦,卑职在求称。兹利苟获心,外物焉足病。

潍阳冲要地,书社古云盛。黍稷既丰穰,栋宇复辉映。

谁云其俗夸,功利务相胜。实敦诗与书,过化赖贤圣。

区区流窜馀,无以赞官政。政平民乃康,第恐余不佞。

岂无管幼安,高蹈辽海夐。生刍倘可招,敢不深起敬。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至潍城》主要描绘了作者对潍城的观察与感悟,通过历史典故和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于官民关系以及文化教育重要性的重视。让我们逐句进行分析:

1. 乔林则羽栖,重渊必鳞泳。 - 翻译:乔木上有鸟儿栖息,深水里鱼儿游动。 - 分析:这句话用自然界的现象来比喻人类的行为,指出人在特定环境中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2. 人生大化中,行止乃不定。 - 翻译:人在大自然的规律中生活,行动和选择并不固定。 - 分析:表达了人在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和行为,表明人生充满了变数。

3. 耕莘方自乐,幡然荅三聘。 - 翻译:耕田自乐,突然接受三次聘任。 - 分析:说明即使是简单的生活,有时也会因机遇或责任而改变初衷,这反映了人生的复杂性。

4. 二疏辞汉廷,贤哉孰能竞。 - 翻译:二疏拒绝了汉朝的邀请,谁能与他们相比呢? - 分析:赞扬了二疏(指东汉的张放和张竦)拒绝高官厚禄的高尚品德,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敬仰。

5. 好爵何必萦,卑职在求称。 - 翻译:好官不必追求,适合自己的职位才是最好的。 - 分析:强调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不必过于追求高位。

6. 兹利苟获心,外物焉足病。 - 翻译:只要内心觉得满足,外部的事务又何必担忧呢? - 分析:指出内心的满足比外在的事物更重要,表达了淡泊名利的态度。

7. 潍阳冲要地,书社古云盛。 - 翻译:潍城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书社教育发达。 - 分析:说明潍城是一个重要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8. 黍稷既丰穰,栋宇复辉映。 - 翻译:粮食丰饶,房屋壮观。 - 分析:描绘了潍城物质生活富足,生活环境美好。

9. 谁云其俗夸,功利务相胜。 - 翻译:谁说这里的风俗只注重功利,相互竞争? - 分析:批评了有些人只追求功利,忽视了文化和道德的重要性。

10. 实敦诗与书,过化赖贤圣。 - 翻译:实际上重视诗书,教育的流传依靠贤人圣贤。 - 分析:强调了诗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贤人圣贤的传播,文化得以传承。

11. 区区流窜馀,无以赞官政。 - 翻译:我只是路过,无法评论官府的政策。 - 分析:表达了一种谦逊的态度,表明自己只是路过,没有资格评论当地官府的政绩。

12. 政平民乃康,第恐余不佞。 - 翻译:良好的治理能让百姓安康,只是我可能无能为力。 - 分析:认为良好的治理能让百姓生活安定,但自己可能不够有能力参与其中。

13. 岂无管幼安,高蹈辽海夐。 - 翻译:难道没有像管幼安那样高洁的人吗?他在辽海之地。 - 分析:表达了对像管幼安那样高洁人物的敬仰,认为即使在遥远的地方也有人坚持高尚的品德。

14. 生刍倘可招,敢不深起敬。 - 翻译:如果有草可以请他来,我怎敢不心生敬意? - 分析:表达了想要邀请贤人的愿望,表达了对贤人的敬仰之情。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潍城的美好景象,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文化和道德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贤人圣贤的敬仰之情。

谢肃

谢肃,字原功,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详。少与唐肃齐名,时称“会稽二肃”。 学问渊博,工于书法。元至正末,张士诚据吴,谢肃慨然入见献偃兵息民之策。明初,隐于乡里。洪武十九年(1386)举明经,授福建按察司佥事,后以事下狱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