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庐山作用十二儿韵
旧游庐山南,今过庐山北。
山光两腋间,忽忽生羽翼。
初行尚晴明,青苍无气力。
云重倏黯然,遥天卷虚白。
雨脚穿云根,四围不可划。
石级水生波,溟濛入泽国。
燎衣茅店中,粗粝供晚食。
黄昏到古寺,寂寂帘影黑。
佛火犹未然,碑碣杳难识。
踏石寻归路,张镫望素壁。
中有绝妙辞,粉落字半蚀。
酬唱坐欷歔,一例天涯客。
拳手暂支头,万窍号枕侧。
窗外有星芒,起行望山色。
山尽雨亦休,回首浩无极。
山光两腋间,忽忽生羽翼。
初行尚晴明,青苍无气力。
云重倏黯然,遥天卷虚白。
雨脚穿云根,四围不可划。
石级水生波,溟濛入泽国。
燎衣茅店中,粗粝供晚食。
黄昏到古寺,寂寂帘影黑。
佛火犹未然,碑碣杳难识。
踏石寻归路,张镫望素壁。
中有绝妙辞,粉落字半蚀。
酬唱坐欷歔,一例天涯客。
拳手暂支头,万窍号枕侧。
窗外有星芒,起行望山色。
山尽雨亦休,回首浩无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庐山南北游历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场充满变化的雨中旅程。
全诗以对比开篇:以前游庐山南,这次来到山北。走在山间,云雾缭绕,让人感觉仿佛要长出翅膀飞起来。一开始天气晴朗,山色青翠,但很快乌云密布,天色变暗,远天泛起灰白。大雨倾盆而下,雨丝像穿透云层,四周景物都模糊不清。石阶上积水成波,整个山区变成了水乡泽国。
傍晚时分,作者在简陋的茅店烤干衣服,吃着粗茶淡饭。天黑后到达古寺,寺内寂静昏暗,连佛像前的灯火都还没点亮,石碑上的字迹也难以辨认。他摸索着找路,借着灯光看到墙上题写的诗句,虽然有些字已经脱落,但能看出是绝妙好辞。
与其他旅人一起唱和诗句时,作者感慨大家都是天涯漂泊的过客。夜里枕着手臂暂歇,听着窗外万籁俱鸣。起身看见窗外星光,远望山色,发现雨停了,山景也看尽了。回望来路,只觉天地浩渺,前路茫茫。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晴转雨"的自然变化,暗喻人生际遇的无常
2. 通过"茅店烤衣"、"古寺夜宿"等细节,展现旅途的艰辛与诗意
3. "天涯客"的感叹道出了漂泊者的共同心声
4. 结尾"山尽雨休"的描写,既写实又富有哲理意味,暗示风雨终会过去
5. 全诗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让读者仿佛亲历这场庐山雨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