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资福寺附近散步赏月,并拜访思范亭时的所见所感。全诗语言平实自然,却充满深意。
首联"亭子何年没,荆榛老衲开"用问句开头,引发读者好奇:这座亭子是什么时候荒废的?现在只有荆棘丛生,需要老和尚来清理。这既写出了亭子的历史沧桑感,又暗示了佛门清净地的意境。
中间两联写景叙事。"群公不日复,诸杰四时来"说这里虽然暂时冷清,但贤达之士终会再来;"景行秋乘月,吟诗夜步苔"则描绘了秋夜赏月、踏着青苔吟诗的雅致场景。这两联通过时间对比(不日与四时)和空间描写(月下与苔径),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尾联"会心香妙处,何必泥衔杯"是点睛之笔。诗人说:只要心灵相通,领会到佛法的精妙,何必非要拘泥于饮酒作乐的形式呢?这既表达了超脱物欲的禅意,又暗含对世俗应酬的淡泊态度。
全诗以"步月"为线索,将荒亭、秋夜、吟诗、悟道等意象串联起来,在平淡的叙述中透露出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心的领悟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