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城外归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巧妙的比喻,表达了人生奔波、时光飞逝的感慨。
前两句写景:连绵的群山像围栏一样环绕,山路蜿蜒深入云端。这里用"勾阑"(栏杆)形容山势的连绵不断,"八百盘"夸张地表现山路的曲折高远,让人感受到旅途的艰辛。
中间四句是精彩的核心: - 塔顶风铃在急风中叮当作响,高楼上的鹊巢在日光下显得孤寒。这两句通过"铃语急"和"鹊巢寒"的意象,暗示了人在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 接着用两个绝妙的比喻:文书工作就像蚂蚁推磨盘一样忙碌不停,流逝的岁月像顺流而下的船一样飞快。这两个比喻把抽象的"忙碌"和"时间"变得具体可感,让人直观体会到生活的疲惫和时间的无情。
最后两句抒情:已经两次看到梅花开放(暗示两年过去),自己却仍是漂泊的旅人,只能在梦中像鸟儿一样飞越险峻的高山。这里用"两度梅花"点明时间流逝,"梦随飞翼"表达了渴望自由却身不由己的无奈。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用爬山途中的具体景物(山、塔、鹊巢)引出对人生的思考,把忙碌的工作比作蚂蚁推磨,把飞快的时间比作顺流而下的船,既形象又深刻。最后用"看梅花开两次"这样生活化的表达,道出了每个奔波之人都能共鸣的漂泊之感。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