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
这首诗是《和虚斋劝农十诗》中的一首,主题围绕农业生活和农村风景。接下来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第一句“问讯桑麻真郡政”。这里的“问讯桑麻”可以理解为询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因为“桑麻”在古代常用来象征农作物。诗人可能正在询问或关注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显示出对农业的重视。“真郡政”可能表示这是真正治理郡县的政务,表明诗人对农业工作的认真态度。
第二句“按行松菊似家山”。这里的“按行”可以理解为巡视、走动,“松菊”则可能代表农村的风景。诗人可能在巡视农村时,看到松树和菊花(也可能是指松林和菊田),觉得这些景色就像自己的家乡一样亲切和熟悉。
第三句“挽回和气归田里”。“和气”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和谐的气氛,或者自然的节奏。诗人可能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可能是他的劝农活动)把和谐的气氛带回农村,让农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最后一句“只费斋铃半日闲”。这里的“斋铃”可能指的是寺庙的钟铃,代表着宁静和安详。“半日闲”可能表示诗人只花了半天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整句话可以理解为:诗人只花了半天的时间,敲着斋铃,引导人们重视农业,恢复乡村的和谐气氛,这是一种有益且宁静的活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农业的关心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通过询问农作物、欣赏农村风景、寻求和谐气氛以及宁静的活动,诗人展现了他的政务态度和人生理想。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简单易懂,同时又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