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释疏言还道林寺诗

湘川狺狺兮俗犷且很,利杀业偷兮吏莫之驯。
繄释氏兮易暴使仁,释何在兮释在斯文。
湘水滔滔兮四望何依,猿狖腾拿兮云树飞飞。
月沈浦兮烟暝山,樯席卷兮橹床闲。
偃仰兮啸咏,鼓长江兮何时还。
湘川超忽兮落日晼晼,松覆秋亭兮兰被春苑。
上人去兮几千里,何日同游兮湘川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湖南湘江一带的山水风光和人文风貌,同时寄托了诗人对佛教僧人疏言的深厚情谊。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湘江地区的民风。诗人用"狺狺"(狗叫声)形容当地人粗犷彪悍的性格,说这里的人好勇斗狠、唯利是图,连官吏都管束不住。但佛教的传入改变了这种风气,让暴戾之人变得仁厚。诗人赞叹疏言这样的僧人就是佛教教义的化身。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是精彩的景物描写。诗人用"滔滔湘水""猿猴跳跃""云雾缭绕的树林"勾勒出湘江壮丽的自然景观。又通过"月亮沉入水湾""山间暮霭""船帆收卷""船桨停歇"等意象,营造出静谧的江畔夜景。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时而躺卧时而长啸,听着长江的波涛声,思念着远去的友人。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表达惜别之情。落日余晖中,松树掩映秋亭,兰草覆盖春园,美景依旧却少了知音。想到疏言要远行千里,诗人不禁感慨:何时才能再一起畅游湘江啊?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 1. 用生动的比喻(如"狺狴"形容民风)和鲜活的画面感(猿猴、云雾、月光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通过今昔对比(佛教传入前后的民风变化)和虚实结合(眼前景与心中情),展现深厚的人文关怀 3. 结尾的设问"何日同游"将离别的不舍升华,余韵悠长

诗人通过赞美佛教的教化之功,实际上也是在歌颂像疏言这样以德化人的高僧。而湘江美景的描绘,既是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也暗含了对友人品格如山水般高洁的赞誉。

李节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宣宗大中时登进士第,为河东节度使卢钧巡官,后累官户部郎中。僖宗乾符三年(876)转驾部郎中。节尝有慨于武宗毁佛,作《饯潭州疏言禅师诣太原求藏经诗序》,以为“衰代须释氏之救”。其崇佛如此。生平事迹散见《旧唐书·僖宗纪》、《唐诗纪事》卷六〇。《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补1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