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蟆
夏雨下数尺,流水满池泓。虾蟆为得时,昼夜鸣不停。
几日饱欲死,腹圆如罂瓶。巨吻自开阖,短项或缩盈。
时于土坎间,突出两眼睛。是何痴形骸,能吐恶音声。
嗟哉尔肉膻,不中为牺牲。嗟哉尔声粗,不中和人情。
殊不自量力,更欲睥睨横海之鳣鲸。自谓天地间,独驰善鸣名。
万物聒皆龏,不知钟鼓钦钦,雷霆闳闳。应龙戢脑入海底,凤凰举翼摩青冥。
此时各默默,以避虾蟆鸣。何时雨歇水泽涸,青臭泥中露丑形。
失水无能为,两脚不解行。乾渴以至死,尽把枯壳填土坑。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癞蛤蟆的形象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是、聒噪浮夸的小人。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能吐恶音声")生动描写了雨后蛤蟆的丑态:肚子鼓得像酒瓶,嘴巴一开一合,脖子时缩时胀,尤其突出它从土里突然瞪出眼睛的滑稽模样。诗人用"痴形骸""恶音声"等词表达了对这种生物的厌恶。
第二部分("嗟哉尔肉膻"到"独驰善鸣名")是直接的讽刺:说蛤蟆的肉腥臭不能当祭品,叫声难听不合人情,却妄想和横跨大海的大鱼比高低,自以为叫声天下第一。这里用"鳣鲸"对比"虾蟆",突出其不自量力。
第三部分("万物聒皆龏"到最后)通过对比手法深化主题:当钟鼓齐鸣、雷霆震动时,真正的神兽应龙和凤凰都保持沉默,唯独蛤蟆还在吵闹。最后预言等雨水干涸时,蛤蟆就会原形毕露,干死在泥坑里——暗示嚣张小人终将败亡。
全诗妙在三点:
1. 用癞蛤蟆比喻小人非常贴切,既写实又传神
2. 通过"钟鼓雷霆"与"蛤蟆叫声"的对比,突出真正的强者往往低调
3. 结尾的预言式描写,给所有虚张声势者敲响警钟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动物寓言,让读者自己领悟"低调是金,浮夸必亡"的道理。这种借物讽人的手法,比直接批评更有艺术感染力。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