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险峻奇绝的山峰,用充满动感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惊叹之情。
前两句"悬崖石路擘苍苔,川窦岩扉处处开"像电影镜头般展开:陡峭的悬崖上,石阶小路劈开青苔延伸向上,山间的孔洞和岩缝像无数扇打开的门窗。这里用"擘"(劈开)和"开"两个动词,让静止的山石有了生命力。
后两句"信是拔山人有力,一峰搦碎总飞来"最有趣,诗人突发奇想:这奇形怪状的山峰,该不是被某个力大无穷的神仙捏碎后扔到这里的吧?"搦碎"(捏碎)这个词用得特别生动,把坚硬的山峰想象成可以随手揉捏的泥团,而"飞来"二字既点题又给山峰增添了飘逸感。
全诗妙在将静态景物写得活灵活现,通过"劈开""捏碎""飞来"等动作描写,把一座普通山峰变成了充满神话色彩的奇观。诗人用夸张的想象力,让我们感受到面对自然奇景时那种既震撼又童趣的心情——就像孩子看到变形金刚时,会天真地问"这是谁放在这里的呀?"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