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用极简的笔墨勾勒出动静结合的自然之美。
前句"东倾壶柄双流水"像电影特写:向东倾斜的壶口(可能指山间瀑布或溪流)中,两股清泉如银链般并流而下。"壶柄"的比喻让水流有了生活器具的亲切感,而"双流"的细节让画面顿时灵动起来,仿佛能听见潺潺水声。
后句"西阚瓯唇四别峰"转向远景描写:向西望去,茶盏边缘般的山峦轮廓间("瓯唇"喻指山脊线),四座山峰各自挺立。用茶盏比喻群山,既写出山形的圆润连绵,又暗含文人雅趣。"四别"二字让山峰有了拟人化的疏离感,仿佛四位君子保持着恰当距离。
全诗妙在:
1. 用生活器物(壶、茶盏)比喻自然景观,陌生感中透着熟悉
2. "东倾/西阚"形成空间对仗,"双流/四别"产生数字趣味
3. 短短十四字包含俯仰两个视角,有水流之动与山峦之静
4. 不带主观抒情,却通过精准的比喻传递出对山水的喜爱
这种写法就像用手机拍下山水局部,却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构图,让读者脑补出整个悠远的意境,充分展现古典诗歌"以小见大"的魅力。
谢卿材
谢卿材,字仲适,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金石萃编》卷一三八)。曾知抚州临川县,王安石举于朝(《临川集》卷四○《举谢卿材充升擢任使状》)。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为比部员外郎(《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之四)。八年,权提点河东刑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一)。元丰七年(一○八四),知福州(《淳熙三山志》卷二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至八年,历福建等路转运使,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同上书卷三七四以下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