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曲

高楼重重闭明月,肠断仙郎(一作先年)隔年(一作江)别。
紫箫横笛寂无声,独向瑶窗坐愁绝。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恨满牙床翡翠衾,怨折金钗凤皇股。
井深辘轳嗟绠短,衣带相思日应缓。
将刀斫水水复连,挥刃割情情不断。
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妾身愿作巫山云,飞入仙郎梦魂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相思曲》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和直白的情感,描绘了一位女子对远方爱人的刻骨思念。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它的魅力:

1. 孤独的等待场景 开头用"高楼闭月"的画面,立刻营造出封闭压抑的氛围——女子就像被关在高楼里,连月光都透不进来。她守着冷清的瑶窗,连笛声都停了,只剩绝对的寂静。这种环境描写让读者直接感受到她"愁到极致"的状态。

2. 创新的痛苦比喻 诗中用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比喻: - "鱼沉雁杳"说书信断绝,就像鱼沉底、雁无踪 - "刀砍水流"形容思念无法斩断,像用刀劈水一样徒劳 - "井深绳短"暗示再努力也够不到爱人,像打水时绳子不够长 这些比喻把抽象的思念变成看得见的画面,特别有冲击力。

3. 决绝的深情告白 最后四句情感爆发:落花随流水,代表芳心已死;但紧接着又说要变成"巫山的云",钻进爱人梦里。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明明痛苦到极点,却仍然渴望相聚,甚至愿意化作虚无的云。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 用日常事物(刀、井绳、床帐)表达极致情感 - 把"思念"这种抽象情绪,转化成有声音(笛声)、有动作(砍水)、有画面(高楼闭月)的立体场景 - 结尾的转折尤其动人,从绝望突然转为温柔的幻想,展现爱情最执着的模样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