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豫章万茂先秋浦刘宗伯应徵辟
击鼓深宫中,通市无不闻。
良玉媚重渊,郁郁上为云。
君子怀令誉,卓荦自不群。
南阳虽有田,岂必老耕耘。
浮云蔽中天,白昼苦不分。
肉食无远谋,噏噏如聚蚊。
奋身出尘埃,宜判莸与薰。
圣代重徵辟,蒲车何纷纷。
网罗及吾党,贲之以玄纁。
哲人贵及时,况复事明君。
努力长安道,三策振奇文。
良玉媚重渊,郁郁上为云。
君子怀令誉,卓荦自不群。
南阳虽有田,岂必老耕耘。
浮云蔽中天,白昼苦不分。
肉食无远谋,噏噏如聚蚊。
奋身出尘埃,宜判莸与薰。
圣代重徵辟,蒲车何纷纷。
网罗及吾党,贲之以玄纁。
哲人贵及时,况复事明君。
努力长安道,三策振奇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有才华的人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同时讽刺了当时官场的一些不良风气。
开头用击鼓声传遍市场、美玉终会化作云霞的比喻,说明真正的人才不会被埋没。接着赞美君子(指有才德的人)拥有好名声,因为他们与众不同。诗人说,就算在南阳有田地(暗指隐居生活),也不一定要一辈子种地——这是鼓励人才积极入世。
中间部分批评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像浮云遮天般,朝廷被小人蒙蔽;官员们目光短浅,像嗡嗡叫的蚊子一样只会随波逐流。这里用"莸与薰"(臭草和香草)的对比,呼吁人才要挺身而出,分清善恶。
最后转为积极基调:圣明的时代正在广招人才,连我们这些普通读书人(吾党)也收到贵重聘礼(玄纁指黑色和浅红色的丝帛,古代征召贤士的礼品)。诗人劝诫智者要抓住机遇,特别是遇到明君的时候。结尾激励人们奔赴京城(长安道),用出色的治国策略(三策)展现才华。
全诗就像一篇"人才动员令",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理想的呼唤,鼓励读书人走出书斋,在乱世中建功立业。诗中"聚蚊""浮云"等生动比喻,让说理变得形象可感,最后昂扬的结尾给人强烈的奋斗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