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 成都遭敌机空袭
晚烟幂。
云里残阳渐匿。
千家院、消受好风,隔沼临花卧瑶席。
哀音恨警急。
赢得。
仓皇四逸。
通衢上、争走竞趋,一霎黄尘乱南北。
郊行长叹息。
奈犬吠篱根,鹃诉林隙。
畏堤分水新秧碧。
嗟忽溜珠钿,骤遗鸳履,排空机阵似雁翼。
但潜避茔侧。
悲恻。
弹雨密。
料血染游魂,楼化瓦砾。
城阃火炬连天赤。
记曲岸酬酒,翠帘飞笛。
伤心今夜,冷露里,万户泣。
云里残阳渐匿。
千家院、消受好风,隔沼临花卧瑶席。
哀音恨警急。
赢得。
仓皇四逸。
通衢上、争走竞趋,一霎黄尘乱南北。
郊行长叹息。
奈犬吠篱根,鹃诉林隙。
畏堤分水新秧碧。
嗟忽溜珠钿,骤遗鸳履,排空机阵似雁翼。
但潜避茔侧。
悲恻。
弹雨密。
料血染游魂,楼化瓦砾。
城阃火炬连天赤。
记曲岸酬酒,翠帘飞笛。
伤心今夜,冷露里,万户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抗战时期成都遭遇日军空袭的惨烈场景,通过三个层次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恐惧与伤痛。
上片用对比手法展开。开篇本是宁静的黄昏景象:暮烟笼罩,夕阳西沉,百姓们正在院子里乘凉赏花。突然空袭警报响起,画面瞬间切换成混乱的逃难场景:大街上人们惊慌奔逃,黄尘漫天。这种安逸与恐慌的强烈反差,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中片转入郊外视角。逃难者在郊外听到狗叫、鸟鸣,看到青翠的稻田,这些自然景物与战争形成鲜明对比。空中的敌机像雁群般排列,人们只能躲在坟地旁避难。这里通过乡村宁静与死亡威胁的并存,表现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撕裂。
下片直击空袭后果。炸弹如雨落下,想象中鲜血染红街道,高楼化为废墟,城门处火光冲天。结尾回忆战前美好生活:河岸饮酒、帘下听笛,与现在"冷露里,万户泣"的凄惨现状形成强烈对比,用万家哭泣的雨夜画面收束全篇,留下沉重余韵。
全词像一部战争纪录片,从预警、逃难到轰炸、哀悼,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切换,记录下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无助与悲痛。特别是最后用战前的美好记忆反衬现实伤痛,这种今昔对比的手法,让读者更能体会和平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