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观潮①

沧溟水涨连天起,澎湃奔腾万马喧。
声撼鲲身银浪转,光摇鹿耳玉山翻。
萧条古木寒无色,淅沥长廊酒满尊。
万壑千岩都不见,天涯风雨正黄昏(杨永智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暴雨中观看海潮的壮观景象,充满了动感和力量感。

开头两句“沧溟水涨连天起,澎湃奔腾万马喧”直接点题,写大海涨潮时波涛汹涌,浪花冲天,声音如同万马奔腾,气势磅礴。这里用“万马喧”来形容潮声,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震耳欲聋的浪涛声。

接下来的“声撼鲲身银浪转,光摇鹿耳玉山翻”进一步描写潮水的威力和光影变化。潮水冲击着海岸(“鲲身”可能指礁石或海岸地形),银白色的浪花翻滚;浪涛反射的光影晃动,仿佛让远处的山(“玉山”)也跟着摇晃起来。这两句不仅写了声音,还写了视觉上的震撼。

然后笔锋一转,“萧条古木寒无色,淅沥长廊酒满尊”,从壮阔的潮景切换到近处的细节:古老的树木在风雨中显得萧瑟冷清,雨声淅沥,长廊里有人独自饮酒。这里可能暗示观潮者的心境——面对自然的狂暴,人显得渺小而孤独,只能借酒消愁或沉思。

最后两句“万壑千岩都不见,天涯风雨正黄昏”总结全诗:在暴雨和黄昏的笼罩下,远处的山峦(“万壑千岩”)都模糊不清,天地间只剩风雨交加、潮声轰鸣。这给人一种苍茫、寂寥的感觉,仿佛自然的力量吞噬了一切,而人只能默默旁观。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动静结合——既有潮水的奔腾咆哮,又有树木、长廊的静态描写,形成强烈对比。 2. 画面感强——从海浪、光影到风雨黄昏,像一幅动态的画卷,让读者身临其境。 3. 情感含蓄——表面写景,实则可能寄托了诗人的孤独或对自然的敬畏,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整体上,它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人类的渺小,读来既震撼又引人深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