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絪的作品,表达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友人赠诗的感激之情。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人生阶段的对比
诗人用"中年"和"弱岁"(年轻时候)作对比。中年时他偶然有机会与达官贵人(鸳鸾指高官)为伍,但年轻时更多是与隐士(麋鹿象征隐居生活)交往。这种对比展现了他人生轨迹的变化。
2. 对旧友的思念
"紫阁道流"指当年在紫阁山修道的朋友,现在已经见不到了;"红楼禅客"是说早就听说过这位赠诗的宣上人(僧人)。通过今昔对比,流露出对故人的深切怀念。
3. 月夜意境的营造
后四句描绘了一个清幽的月夜场景:松树环绕的书斋月光皎洁,星星渐渐隐去;长满青苔的石阶上霜色浓重,夜色将尽。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寂静、略带凉意的秋夜画面。
4. 对友人诗才的赞赏
最后诗人称赞宣上人写给他的诗(綵笺佳句)非常优美,甚至感叹:还有谁能写出像惠休(南朝著名诗僧)那样好的诗文呢?这是对友人诗才的高度评价。
整首诗通过今昔对比、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在秋夜读诗时的复杂心境。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让读者能感受到时光流逝中那份淡淡的惆怅和对知音的珍惜。
郑絪
郑絪(752年-829年),字文明,荥阳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卒于文宗太和三年,年七十八岁。幼有奇志,善属文,所交皆天下名士。擢进士、宏辞高第。累迁中书舍人。唐德宗时宰相。宪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门下侍郎。居相位凡四年。后自河中节度入为检校尚书左仆射。絪守道寡欲,治事笃实,世以耆德推之。太和中,以太子太傅致仕。卒,谥曰宣。絪著有文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