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山高十馀丈,下临大江,是

千尺丹厓削石屏,波光倒树碍云行。何当借我烟霞榻,卧听泉声看月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又宁静的山水画卷,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

前两句写景: "千尺丹厓削石屏"——用"千尺"形容山崖之高,"削"字写出山壁陡峭如刀削,红色的山崖像一面巨大的屏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波光倒树碍云行"——江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的树木,连天上的云彩似乎都被这些倒影"绊住"了脚步。一个"碍"字让画面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拟人化的趣味。

后两句抒情: "何当借我烟霞榻"——诗人看着美景,突然产生奇想:要是能借来一张云霞做的床榻该多好!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浪漫色彩。 "卧听泉声看月明"——最后勾勒出理想中的生活场景:躺着听泉水叮咚,看明月当空。简单十个字就传递出远离尘嚣、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心境。

全诗妙在: 1. 用夸张的数字(千尺)和精准的动词(削、碍)让静态风景充满动感 2. 由远及近,从宏观的山崖江水转到微观的泉声月光,层次分明 3. 把常见的山水景物写出新意,比如把倒影想象成能绊住云彩的障碍物 4. 最后两句突然转入抒情,自然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毫无说教感

诗人没有直接说"这里真美",而是通过具体的画面和巧妙的比喻,让我们自己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寄情山水的快乐。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