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短笠团团避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译文及注释

短笠(lì)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头戴斗笠要注意避让杂树枝,初秋时节天气凉爽非常适宜在野外行走。
短笠团团:头上戴的圆圆的斗笠。避树枝:山路上杂树丛生,行走中要注意避让。初凉天气:初秋季节。野行宜:适宜野外活动。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溪涧上空的云雾弥漫整个山谷,突然山雨就淅淅沥沥地飘落下来。
溪云:溪涧上空的云。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骑在马上衣巾全被雨淋湿,村边的瓜豆枝叶在风雨中纷乱倾倒。
马上:主人公骑在马上。离披:纷乱倾倒。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雨过天晴群山又凸显出来,山上大大小小瀑布齐飞的景象是如此奇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头戴斗笠要注意避让杂树枝,初秋时节天气凉爽非常适宜在野外行走。
溪涧上空的云雾弥漫整个山谷,突然山雨就淅淅沥沥地飘落下来。
骑在马上衣巾全被雨淋湿,村边的瓜豆枝叶在风雨中纷乱倾倒。
雨过天晴群山又凸显出来,山上大大小小瀑布齐飞的景象是如此奇妙。

注释
短笠团团:头上戴的圆圆的斗笠。
避树枝:山路上杂树丛生,行走中要注意避让。
初凉天气:初秋季节。
野行宜:适宜野外活动。
溪云:溪涧上空的云。
“山雨”句:我本以为雨还未到,突然就淅淅沥沥地飘落下来。
马上:主人公骑在马上。
离披:纷乱倾倒。
“新晴”二句:雨后初晴,本来雨雾笼罩的群山一下子又全部凸显出来,山上大大小小的瀑布一齐飞流,呈现出一种奇妙的景象。

创作背景

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作者为贵州乡试主考官,此诗即赴任途中遇到山雨所作。

赏析

全诗紧紧围绕“山雨”的题意,首联描写山中未雨之景,颔联写遇雨之景,颈联写雨中之景,尾联写雨后之景。全诗用笔细腻,景象逼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途中遇雨,共分四层叙。雨前天气很好,一点也没有雨意。作者在山林中穿行,虽只戴短笠,还是被茂密的树枝挂缠和阻挠,他一路观山望景,兴致很好,只觉天气凉爽宜人,没有想到下雨。这一层说明,“山雨”之来,确乎是出人意料的。

山雨的到来,溪上云雾四起,渐渐连成一片,行人只觉山光物态的迷人,而没有意识到这就是雨来的信号。要在别处,“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雨前的征兆十分显著,贵州山区却全然不同,云雾恰起,阵雨就来了。“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二句写出雨来迅疾,使人回不过神来。好奇之感,通过“忽来”、“不知”等词语,自然流露出来。

正因为出乎意料,作者事先没有准备雨具,只有一领遮头的短笠,衣襟不免要被打湿了。但反正遇上了,便“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到雨中村边瓜豆蔓藤散乱纷披,作狼狈状,使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观望雨中景色,浑忘沾湿之苦。“马上衣襟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一个“也”字,从物我同情中得到几分慰藉,而一个“任”字则表现出雨中人的从容与泰然。

突然,雨脚为之一收,天就放晴了。这时比雨前的物象,又有一番清丽:云雾全失,峰峦尽出,斜阳相迎,虹霓随之,一片明朗璀璨景象。山雨虽然住了,但雨水化成无数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涧,又作“万瀑齐飞”的壮丽景观。“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是这首写景诗推出的新境界,作者情绪也为之一振。雨前的溪云四起是一奇;雨中的瓜豆离披是一奇;而雨后的万瀑映日是又一奇。

“溪云到处”——山雨之兆,“万瀑齐飞”——山雨所成,来龙去脉,皆扣题面。重心所在是写“山雨”,而非写雨霁。“山雨”非川原如烟之雨——后者是绝不可见“万瀑齐飞”之奇观的。本篇境界层出不穷,恰似张镃赞“诚斋体”所谓:“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及时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携得秘监诗一编登舟因成二绝》),何绍基这首诗亦得诚斋体之精髓。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日山间骤雨初晴的生动画面,充满了自然野趣和豁达情怀。

开头写诗人戴着圆笠在树林中穿行,巧妙地避开树枝,初秋微凉的天气正适合野外漫步。这里通过"短笠团团"的可爱形象和"避树枝"的细节,让人感受到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随后镜头转向自然:溪水上的云朵自由聚散,山雨突然降临却无人察觉。这两句用云雨的变幻莫测,展现了山野的灵性和神秘感。特别是"人不知"三字,突出了山雨来得悄无声息的特点。

面对突如其来的雨,诗人表现得十分洒脱:任由雨水打湿衣巾,看着村边瓜豆藤蔓在雨中散乱摇曳。一个"任"字,把诗人随遇而安、不拘小节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雨过天晴,山峰重新显露,千万条瀑布从山间飞泻而下,构成令人惊叹的奇观。结尾的"又一奇"三字,既是对眼前美景的赞叹,也透露出诗人对大自然变幻无穷的永恒惊喜。

全诗就像一组动态的山水镜头,从细雨迷蒙到阳光灿烂,既写出了山雨的突然与清新,又表现了诗人融入自然的闲适心境。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对生活琐事的淡然和对自然奇景的热忱,这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至今仍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