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亥白兄寿门弟二首 其一 (戊申)
同气吾三人,我更长于客。
咄嗟五年馀,聚日不踰百。
亲舍成逆旅,宾馆如安宅。
无事苦自扰,狂奔究谁迫。
功名是何物,坐使骨肉拆。
荣利已薰心,别离尤动魄。
强颜向他族,无乃非良策。
心惊梁里涧,感切怀远驿。
何似常对床,联吟风雨夕。
咄嗟五年馀,聚日不踰百。
亲舍成逆旅,宾馆如安宅。
无事苦自扰,狂奔究谁迫。
功名是何物,坐使骨肉拆。
荣利已薰心,别离尤动魄。
强颜向他族,无乃非良策。
心惊梁里涧,感切怀远驿。
何似常对床,联吟风雨夕。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张问陶写给两位兄弟的,表达了对亲情和功名矛盾的深刻思考。
诗人开篇就说"我们三兄弟本是同根生,我却总在外漂泊"。他用"我更长于客"四个字,形象地描绘出自己长期在外的状态。接着算了一笔亲情账:五年多来,兄弟团聚的日子加起来还不到一百天。老家变成了偶尔暂住的旅馆,反倒是客栈成了长期住所。
诗中流露出深深的自责:明明可以安稳生活,却非要自找苦吃到处奔波。诗人开始质疑功名的意义——为了追求虚名,竟让骨肉分离。他坦诚地承认自己也被功名利禄迷惑了心窍,每次离别都心如刀割。
最动人的是诗人描述寄人篱下的感受:在别人家强颜欢笑,这种生活实在不是明智之选。听着屋檐滴水声,思念远方的兄弟,这种孤独感让他更加怀念从前:兄弟三人围坐床上,在风雨之夜一起吟诗作对的温馨时光。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永恒命题:在功名与亲情之间该如何选择?诗人没有给出答案,但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简单亲情的向往。这种真挚的情感,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同身受——当我们为事业奔波时,是否也牺牲了与家人相处的宝贵时光?
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