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山
家居禾川湄,义山日对面。
怅未得登临,此心徒健羡。
今春雪中来,半涂足已倦。
顾视万坡陀,茫然莫可辨。
岩萝冒飞霙,林叶响急霰。
俛若赴井汲,仰疑登塔旋。
奇观岂神助,寒苦亦吾愿。
日暮抵山麓,小溪乱石溅。
仆夫指龙湫,时或出雷电。
信宿留山间,阴晴已千变。
仁里固有邻,诛茅从所便。
嗟我四方人,安得长眷恋。
怅未得登临,此心徒健羡。
今春雪中来,半涂足已倦。
顾视万坡陀,茫然莫可辨。
岩萝冒飞霙,林叶响急霰。
俛若赴井汲,仰疑登塔旋。
奇观岂神助,寒苦亦吾愿。
日暮抵山麓,小溪乱石溅。
仆夫指龙湫,时或出雷电。
信宿留山间,阴晴已千变。
仁里固有邻,诛茅从所便。
嗟我四方人,安得长眷恋。
现代解析
这首诗《义山》讲的是作者对一座叫"义山"的山从向往到亲身体验的过程,语言朴实但情感真挚。
开头四句写日常:作者家住禾川边,每天都能看到义山,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能去爬,心里特别羡慕能登山的人。这里用"怅"字表达遗憾,就像我们刷朋友圈看到别人旅游自己却去不了的感受。
中间部分详细记录登山经历:今年春天冒雪登山,半路就累得不行。环顾四周全是陡坡,根本分不清方向。藤蔓上挂着冰凌,林子里雪籽沙沙响。低头爬坡像打水一样费劲,抬头看路像爬旋转楼梯一样晕。但作者觉得再苦也值得,这种"自讨苦吃"的心态很像现代驴友追求虐线的心态。
最生动的画面在"日暮抵山麓"之后:傍晚到山脚时,看到溪水在乱石间飞溅。听当地人说山里有深潭(龙湫),偶尔会出现雷电奇观。住山里的两天,天气阴晴变化特别快。这些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山野的神秘和多变。
最后四句是感慨:山里确实适合隐居(仁里),可以就地取材搭茅屋。但作者说自己注定漂泊,没法长久留恋这个地方。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既向往田园生活,又不得不为现实奔波,就像现代人常说的"诗和远方"与"眼前的苟且"。
全诗妙在三点:1)记录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2)用"打水""爬旋转楼梯"这种生活化比喻;3)不刻意美化登山,如实写累、写迷路,反而更显真实。就像现在用手机随手拍的旅行vlog,比精修照片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