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伯高弟梦宗氏子寄生舍下
黑貂敝色嗟苏郎,苦茶两饼话难详。
老妪糟糠未鼎肉,漫劳戏綵啼其傍。
造物寄意知何许,慈竹生舍贻吉祥⑴。
晚年慰见万事足,无乃宗子为小阳(据原唱夺光字韵一联)。
当时顾后悲不孝,今日儿女还成行。
难弟二珠奇男子,已角既鹿未角獐。
先人有后欲昌炽,绎思为善宁无常。
菊开佳色采盈手,酒浮蚁绿仍鹅黄。
喜有诗书起门户,佳兴吹入秋风长。
老妪糟糠未鼎肉,漫劳戏綵啼其傍。
造物寄意知何许,慈竹生舍贻吉祥⑴。
晚年慰见万事足,无乃宗子为小阳(据原唱夺光字韵一联)。
当时顾后悲不孝,今日儿女还成行。
难弟二珠奇男子,已角既鹿未角獐。
先人有后欲昌炽,绎思为善宁无常。
菊开佳色采盈手,酒浮蚁绿仍鹅黄。
喜有诗书起门户,佳兴吹入秋风长。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晚年得子的温馨故事,用生活化的比喻传递人生感悟。
开头用"黑貂褪色"比喻诗人像落魄的苏秦一样感叹年华老去,喝着粗茶却难诉心中苦闷。老妻吃着粗粮(糟糠),连肉都吃不上,更衬托出生活的清贫。
转折出现在"慈竹生舍"——就像竹子突然在房前生长被视为吉兆,诗人晚年意外得子(宗氏子),顿时觉得人生圆满。他回想起曾经为没有子嗣悲伤,如今却儿女成群。"难弟二珠"用珍珠比喻两个优秀的儿子,像小鹿和小獐一样茁壮成长。
后半段是父亲对孩子的期许:希望家族昌盛,教导孩子行善积德。最后在菊花盛开的秋日,诗人喝着新酿的米酒(蚁绿、鹅黄形容酒色),最欣慰的是孩子们能读书成才,这份喜悦比秋风更绵长。
全诗妙在: 1. 用"糟糠""粗茶"等生活细节展现清贫,用"竹生""珍珠"等自然意象传递喜悦 2. 对比手法强烈——从"悲不孝"到"儿女成行",突出老来得子的幸福感 3. 结尾的"诗书起门户"点明核心:对寒门学子来说,读书改变命运才是最大的吉祥
阳景春
阳景春(一一五二~一二○五),字伯震,号龙潭居士,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枋父。曾预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礼部试。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为巴州难江尉。五年,调监南平军南川镇酒税。嘉泰四年十二月六日卒,年五十三。事见《字溪集》附录《纪年录》、《字溪先生阳公行状》。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