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蒙古学正朱伯新

国朝右字学,海字同书文。
涣涣播纶綍,皇皇树典坟。
玉堂列高署,金闺集名群。
炳蔚出豹雾,杂沓从龙云。
骎骎隮上爵,班班著奇勋。
朱君海邦彦,贰教秦淮濆。
讹刊尽矩矱,译辨剧毫分。
民务每□□,使轺亦屡勤。
将命在不辱,治丝贵无棼。
驰驱易险远,剸割轻纷纭。
寘之州郡间,讵能案牍殷。
况近风纪崇,兼有霜雪闻。
长兄已腾誉,次公亦扬芬。
雁行在霄汉,鹤发感榆枌。
倚门念切切,谒府语云云。
戍瓜已过期,行李不待曛。
为友谅兹久,饮醇方自醺。
执手遽将别,中心第如焚。
醑我金陵酒,采彼青渚芹。
彼芹既芳洁,我酒复氤氲。
与子共斟酌,用尔达慇勤。
予生同里闬,独学愧河汾。
少小强解事,动辄期致君。
道源穷夕汲,艺圃肆朝耘。
应将延郭隗,不愿学终军。
累累一韦布,溷溷众膻军。
区区阻墀闼,汨汨走埃氛。
御史才见举,相臣势方薰。
不视禁内草,空愧箧中芸。
况复正端委,奄忽就锯釿。
玄紞须在冠,黄缣不为裙。
翩然转云梦,谢彼雨雪雰。
萍浮乃楚实,桃夭遂周蕡。
潦倒岁兹履,垢秽日自帉。
秋蒲感衰质,冻梨悲积纹。
战兢怀俯仰,黾勉践穹垠。
乡评抱素誉,尘拜望朱幩。
不知饰簠簋,方期聘玄纁。
哀号疲鸿雁,噆食毒虻蚊。
肤及且竟髓,宵念每达昕。
永愿来麟凤,长当友糜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送别一位叫朱伯新的蒙古学官(负责蒙古语言文字教育的官员)的作品。全诗通过赞美、勉励和依依惜别之情,展现了元代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背景。

核心内容分析:

1. 开篇格局宏大 诗人先夸赞元朝重视文字教育(蒙古文和汉文并重),用"海字同书文"形容全国统一文字政策的盛况。说朝廷发布的政令(纶綍)像阳光普照,建立的典籍(典坟)辉煌庄严,展现元朝文化建设的成就。

2. 主角人物刻画 朱伯新被赞为"海邦彦"(沿海地区的才俊),在秦淮河畔从事教育工作。他校勘文献严谨("讹刊尽矩矱"),翻译精准到毫厘("译辨剧毫分"),说明他是精通双语的文化桥梁。诗中还提到他公务勤勉,处理复杂事务游刃有余。

3. 家庭与乡情 提到朱家兄弟都很有成就("长兄已腾誉,次公亦扬芬"),但老母亲在家乡思念儿子("鹤发感榆枌")。这里用"鹤发"指白发老人,"榆枌"代指故乡,暗示朱伯新长期在外为官。

4. 深情送别 送别场景充满温情:喝金陵酒、采水边香芹(古代送别常备之物),"执手遽将别,中心第如焚"直接表达握手分别时心如火烧的不舍。诗人说自己和朱伯新是同乡,更添亲切感。

5. 诗人自况 后半段诗人自述经历:从小立志报国,苦学成才,但仕途不顺。用"累累一韦布"(穿着粗布衣)形容自己地位卑微,用"溷溷众膻军"(混在充满腥膻味的军营)暗示在蒙古人主导的官场中的不适应。最后以期待祥瑞(麟凤)和与麋鹿为友作结,流露归隐之意。

历史价值: - 反映元朝"双语教育"的特殊政策 - 体现蒙古族官员与汉族士人的友谊 - 记录当时知识分子的仕途困境

艺术特色: - 善用对比:朝廷盛况vs个人际遇 - 比喻生动:用"豹雾""龙云"喻人才济济 - 情感真挚:送别场面描写细腻

全诗既有宏大历史背景,又有个人情感温度,通过送别场景展现了元代多民族共存下的文化交融与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

丁复

元台州天台人,字仲容。仁宗延祐初游京师。被荐,不仕,放情诗酒。晚年侨居金陵。其诗自然俊逸,不事雕琢。有《桧亭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