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作

东蒙镇海沂,合沓馀百里。清秋净氛霭,崖崿隐天起。
于役劳往还,息徒暂攀跻。将穷绝迹处,偶得冥心理。
云气杂虹霓,松声乱风水。微明绿林际,杳窱丹洞里。
仙鸟时可闻,羽人邈难视。此焉多深邃,贤达昔所止。
子尚捐俗纷,季随蹑遐轨。蕴真道弥旷,怀古情未已。
白鹿凡几游,黄精复奚似。顾予尚牵缠,家业重书史。
少学务从师,壮年贵趋仕。方驰桂林誉,未暇桃源美。
岁暮期再寻,幽哉羡门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蒙山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自然美景与人生思考的交织。

开篇用"镇海沂""百里"等词勾勒出蒙山雄伟的地理格局,秋高气爽时,云雾散去,陡峭山崖仿佛从天空拔地而起。诗人说自己公务往来疲惫,趁休息时登山,想探寻人迹罕至之处,却意外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中间部分用生动的自然意象:云霞与彩虹交织,松涛与风声混杂,阳光透过绿林,幽深洞穴若隐若现。偶尔听到仙鸟啼鸣,却看不见仙人踪影。这些描写既真实又充满仙气,把蒙山写成仙境般的存在。诗人提到古代贤人曾在此隐居,抛弃世俗纷扰,追寻真理。

最后诗人陷入矛盾:自己仍被家庭责任牵绊,年轻时苦读求官,现在虽有名声,却错过了像桃花源那样的美好。他向往能像古代仙人羡门子那样隐居,决定年底再来寻访这片幽静之地。

全诗通过登山经历,表达了中国文人典型的两难:既向往山林隐逸的自由,又放不下世俗责任。蒙山的云雾、松涛都成了这种内心挣扎的映照,让自然景观承载了深刻的人生思考。

0